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不正确的坐姿、重体力劳动等都使腰椎的退变加速,腰椎间盘突出症逐渐成为脊柱外科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腿痛。有学者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定义为:由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造成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常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痛苦,甚至造成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对于此类患者大部分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获得症状缓解,维持正常社会功能。但当保守治疗无效时,手术治疗便成为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治疗的关键是将致压的间盘组织摘除,使受压神经根获得充分减压。但是单纯将间盘组织摘除,会破坏正常腰椎的生理结构,产生腰椎不稳、残余间盘组织再次突出等术后并发症,需要二次手术治疗。随着脊柱外科手术技术和脊柱内固定器械的不断进步,腰椎融合术成为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方法,它能有效的重建腰椎稳定性,防止术后不稳及复发的出现。然而长期临床随访及基础研究发现该手术方式会增加相邻节段应力,加速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出现小关节增生、间盘退变甚至突出等并发症,常需二次手术治疗,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如何减轻坚强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减少术后并发症,成为当前研究热点。腰椎弹性内固定器械的问世提供了一种有效解决方案,该方法不仅重建了腰椎的稳定性,同时保留了手术节段的活动性,减轻了相邻节段的负荷,更加符合腰椎生物力学原理。目的: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期的影像学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与融合组相比较,探讨腰椎K-rod钉棒弹性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我院脊柱外科自2010年12月至今,共有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腰椎弹性内固定手术。随访超过1年的患者17例。术前、术后及术后1年进行腰椎JOA评分,并计算患者症状改善率,计算方法: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00/(总分-术前评分)。同时术前患者常规行腰椎正侧、过伸过屈位片及腰椎MR检查,术后3日之内复查腰椎正侧位片,术后1年随访患者复查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片及腰椎MR。将各时期的影像学资料收集、对比。1、测量手术节段和相邻节段椎间高度及椎间角度。测量方法:全部患者于我院同一台DR下,取放松平卧姿势拍摄腰椎正侧位片,椎间高度等于上下椎体间隙前缘高度与后缘高度的平均值;椎间角度为上位椎体下缘与下位椎体上缘之间的夹角。2、将术前及随访期MR检查手术相邻节段间盘颜色(“黑间盘”)改变进行对比。3、选取17例同期腰椎行坚强固定手术的患者,同样方法测量术前、术后1年手术相邻节段的椎间高度与角度,与弹性固定的患者相比较。结果:通过JOA评分计算患者症状改善率显示,术后及术后1年随访期患者症状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全部患者随访期复查腰椎正侧、过伸过屈位片示手术节段均无不稳发生。术前、术后及随访期影像学对比结果:1、手术上邻节段椎间高度及椎间角度略有减小,但是均小于文献记载的退变评定标准,即与术前相比,椎间高度下降>3mm,椎间角度变化>5°。2、部分患者术前MR可见手术相邻节段“黑间盘”改变,术后1年随访期复查腰椎MR显示,所有退变的椎间隙均无进一步加重,部分患者椎间退变较术前有改善。3、弹性固定组患者术后1年随访期手术相邻节段椎间高度变化小于坚强固定组,而椎间角度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腰椎K-rod弹性内固定手术患者术后症状可以得到明显改善。与融合手术相比,该系统提供稳定性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手术节段的运动功能,同时减小了相邻节段的应力,延缓其退变的发生,甚至使损伤较轻的间盘“自我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