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注射用脑脉清是由丹参、三七和冰片组成的复方制剂,主要治疗急性脑梗塞及后遗症。本方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复方丹参片”,以复方丹参片为理论基础,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借助大孔树脂精制纯化工艺,制备了丹参中间体。结合冻干技术,研究冻干成型工艺、冰片在冻干过程的稳定性、粉针剂的质量标准及安全性,成功地研制了注射用脑脉清,符合中药注射剂研究的技术要求,使制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得到保证。通过血药浓度法对成品制剂中七种成分在大鼠体内进行药物动力学研究,并与单方制剂进行对比,进行了较全面的初步的探索性研究,为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首先采用TLC法对丹参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迷迭香酸、丹参素、原儿茶醛)、三七主要皂苷成分(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Rb1)及冰片为指标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采用HPLC法对丹参主要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迷迭香酸)及三七中皂苷成分(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Re、Rb1、Rd)为指标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采用GC法对冰片进行定量分析及对丹参中间体、三七总皂苷进行有机溶剂残留限量检查。所建立的分析方法能够准确的对制剂中的主要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采用大孔树脂精制纯化技术,对丹参提取物进行精制纯化。以丹酚酸B为指标性成分,采用单因素考察,确定最终工艺为:将丹参提取物溶液用盐酸调至pH为2,以丹酚酸B计4.06mg·mL-1)按丹酚酸B/大孔树脂的比例为26mg·g-1以1mL·min-1的上柱速度上柱,吸附30~40min后,分别用pH为2的酸水5BV及20%的pH为2的酸性乙醇4BV洗脱大部分杂质,然后用40%的乙醇5BV洗脱,并对其进行浓缩及冻干,精制得到丹参中间体。所制得的三批丹参中间体,丹酚酸B的转移率都在80%以上,其中丹酚酸B的含量都达到60%以上,表明工艺的重现性较好,为下一步成品制剂的研究奠定基础,有利于保证制剂的稳定可控。通过对冰片所用增溶剂种类和用量的考察及支撑剂、活性炭、pH的考察,以冻干后样品的外观及冰片的含量为指标,进行处方筛选。确定最终处方为(各成分按每瓶计):丹参中间体45mg、三七总皂苷15mg、冰片6mg、羟丙基-β-环糊精108mg、抗坏血酸2.5mg、甘露醇200mg。测得样品的低共熔点为-2.6℃,冻干工艺为:预冻温度:超低温冰箱(-70℃)预冻3h,-35℃,0.5 h;第1次干燥温度:-10℃,12 h;第2次升华温度:20℃,2 h。按以上处方及工艺制备5批样品,并按照所建立的分析方法进行质量研究。结果每瓶含丹酚酸B、迷迭香酸分别大于27.0mg、1.7 mg,所测成分占丹参中间体的64%以上;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Re、Rb1及Rd分别大于1.2mg、5.1mg、0.6mg、4.3mg、1.0mg,所测成分占三七总皂苷的80%以上;冰片大于5.8mg。同时对成品制剂的安全性(刺激性、溶血性、过敏性)及急性毒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拟定工艺条件下,所制得的成品制剂有效成分含量稳定,重现性好,对豚鼠不产生全身过敏性,兔红细胞无明显体外溶血性;对家兔耳缘静脉无明显刺激性;对家兔肌肉注射给药无明显局部刺激性。应用血药浓度法对丹参中间体单方、三七总皂苷单方和注射用脑脉清复方制剂进行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采用UPLC-MS测定血药浓度,血药浓度数据采用DAS2.0非隔室模型统计矩计算。单方(丹参中间体、三七总皂苷)中的丹酚酸B、迷迭香酸、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Re、Rb1及Rd的AUC(0-∞)及t1/2分别为5240±3212、381.1±138.2、2557±863、5108±1291、461.5±141.3、362583±94805、69725±11614μg·h·L-1、2.57±1.44、0.59±0.08、0.68±0.33、0.49±0.17、0.38±0.10、15.15±3.18、16.73±4.97 h;复方(注射用脑脉清)中相应成分的AUC0-∞及t1/2分别为5732±2622、551.9±186.2、2550±2402、5116±4369、591.6±549.6、275417±33062、58469±12035μg·h·L-1、4.03±1.10、0.81±0.24、0.71±0.41、0.90±0.56、0.39±0.11、14.93±2.05、25.51±10.78 h。结果表明单复方药动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初步推测SAB、RA、R1、Rg1、Re、Rb1、Rd各成分的药动行为不受其它成分的影响,为复方制剂的药动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对于临床的安全应用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