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适应观测器的汽车主动悬架系统高敏感性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ibo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车悬架系统是连接车身与车轮弹性装置的统称,随着汽车工业技术不断发展,主动悬架系统因其优越的衰减车身振动性能,成为汽车悬架系统的发展趋势。然而,由于主动悬架系统结构设计复杂且包含多个执行机构与多种类型传感器,系统机械结构与元器件由于长时间使用或老化易发生故障,降低了主动悬架系统甚至整车的控制性能、可靠性与安全性。主动悬架的可靠性问题是限制主动悬架广泛普及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关于主动悬架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研究对于保证主动悬架系统控制性能与可靠性、突破限制其广泛使用的瓶颈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围绕汽车主动悬架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问题展开研究,从单轮主动悬架系统扩展到全车主动悬架系统,针对主动悬架系统可能出现的执行器故障、传感器故障及系统结构故障,设计基于自适应观测器的高敏感性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概括为以下几部分:基于单轮主动悬架模型,考虑模型不确定参数与非线性不确定性,针对主动悬架系统两大类别故障——执行器故障与系统结构故障,设计自适应故障检测与隔离方法。大部分已有主动悬架系统故障问题研究仅针对某一单独类型故障,缺少一种普适性较高的主动悬架故障诊断方法。由于考虑主动悬架执行器与系统结构两大类别故障,提出的方法能够适用于更多种类故障,具有较好的普适性。构造故障检测估计器检测故障的发生;基于每一种可能发生的故障分别设计一组对应的故障隔离估计器,当某组故障隔离估计器残差超过相应的阈值时,排除该种故障发生的可能性,从而最终确定发生故障的种类。该方法的自适应性体现在故障检测与隔离阈值中涉及的悬架不确定参数周期性实时更新,从而提高故障诊断的敏感性。由于考虑了主动悬架系统非线性不确定性,该方法同时具有一定的鲁棒性。在主动悬架系统设计中,为减少传感器布线、降低成本,考虑车身位移传感器输出唯一测量信号情况,针对传感器常数偏置故障,提出仅依赖车身位移信号的传感器故障自适应调节控制方法。设计可变增益自适应状态观测器对系统未测量状态进行估计,可变增益自适应状态观测器同时融合了悬架系统不确定参数、传感器偏置常数的自适应过程。基于传感器测量值,状态观测器提供的系统状态估计值、不确定参数自适应值与传感器偏置常数自适应值,构造输出反馈容错控制器。在自适应状态观测器与输出反馈控制器设计过程中均对传感器偏置误差进行补偿,从而减弱传感器偏置故障对悬架控制性能的影响。给出增益切换策略,通过监测自适应观测器自身状态变化实时确定观测器可变增益值,保证观测器增益值有限次切换。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均表明,提出的传感器故障自适应调节控制器相比于未对传感器故障做任何补偿的输出反馈控制器能够有效减弱传感器偏置故障对悬架控制性能的影响,具有更好车身振动衰减能力。针对全车悬架系统出现多执行器故障情况,提出多执行器故障容错-诊断联合控制方法。不同于传统方法中故障诊断先于故障容错以提供必要的故障信息进行容错控制器设计,在该方法中,主动悬架始终处于故障容错控制器保护下,多执行器故障诊断在故障容错框架下展开,从而最大程度上保证主动悬架良好的控制性能。另一方面,“先容错再诊断”的思想为方法设计带来以下难点。首先,在故障容错框架下,执行器故障发生后悬架性能不会明显下降,难以通过观察与系统状态相关的性能指标实现故障检测与诊断。其次,车身竖直、俯仰、滚转方向的综合控制输入为关于执行器控制量的隐式形式,直接基于执行器控制量设计容错控制器具有难度。在提出的故障容错-诊断联合控制方法中,构造高增益滤波器建立多时间尺度系统补偿执行器故障的影响,实现多执行器故障容错。在容错框架下,设计自适应故障诊断观测器对反映执行器工作状态的执行力系数在线辨识,通过观察执行力系数估计值的暂态与稳态变化检测是否出现执行器故障,根据执行力系数稳态辨识值判断执行器故障的位置与严重程度。基于故障诊断结果实施控制量再分配,避免执行器故障加重。针对全车主动悬架,考虑全车悬架模型不确定性,设计主动悬架多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与执行器故障相比,模型不确定性对传感器故障诊断结果具有较大影响。当多个传感器出现故障时,如何处理不准确测量值之间的相互耦合关系,为故障传感器定位的难点问题。将线性化全车悬架模型的未建模动态、参数不确定性、外界扰动综合为一项集成模型不确定项,设计扰动观测器对集成模型不确定项在线观测,利用得到的观测值补偿悬架模型不确定性对传感器故障诊断的影响。针对每一个可能出现故障的传感器分别设计一组传感器故障诊断观测器,每组观测器输入其对应传感器测量值,使故障诊断观测器只对唯一一个传感器的故障敏感。同时,将扰动观测器得到的集成模型不确定项实时观测值引入传感器故障诊断观测器中模拟悬架模型的未建模动态、参数不确定性以及外界扰动,从而提高传感器故障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鲁棒性。每组传感器故障诊断观测器故障诊断过程各自独立,互不耦合,从而实现全车悬架系统多传感器故障诊断。
其他文献
近距离航天器接近控制技术是空间在轨服务的基础和重要保障,针对复杂且多需求的空间任务,对进行空间服务的航天器设计可靠且精准的控制方法,以提高其在轨运行稳定性、服务适用性及任务收敛性是完成空间任务的先决条件。同时,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近距离接近控制任务的前提和标准。本文考虑外部干扰、模型不确定性、状态信息不可测、输入饱和与安全约束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围绕航天器在近距离接近初始阶段和最终阶段的控制方
学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智能控制的研究越发重要。智能控制通过学习人类智能活动与信息传递过程的规律,无需控制系统的精确模型,能够解决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控制问题。控制的目标常常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且实际控制系统需要满足有限时间稳定条件。稳定性是动态系统控制理论硏究的重要一环。传统的李雅普诺夫函数稳定性判据刻画的是系统的稳态性能,闭环系统的收敛形式限制了获得更好控制性能。以上
学位
随着集成电路行业的快速发展,表面贴装技术在电子工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作为表面贴装技术的核心组成,贴片元件的视觉检测技术对于贴片机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本文研究了贴片元件视觉检测中的若干关键问题,基于亚像素特征设计了贴片元件的视觉检测算法,提高了检测的精度、鲁棒性,以及智能化程度。贴片元件检测的首要一步是对元件进行分类。第2章研究了基于亚像素特征的混合神经网络贴片元件分类方法。贴片元件分类问题的主要困
学位
超构表面(Metasurface)是一种由周期/准周期性分布的电磁散射体组合而成的二维结构,通过对亚波长单元电磁响应的精确设计,可实现对电磁波的幅度、相位、极化等特性的人工调控。其中,相位是影响电磁波波前分布的主要因素,利用超构表面引入特定的空间相位分布函数(即相位型超构表面),可实现满足人为意愿的波前分布和极化调制。基于几何相位的超构表面是圆极化电磁波波前调控的传统方法。在正交圆极化波作用下,几
学位
随着网络技术的完善和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网络化控制系统的研究已成为控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其在航空航天、设备制造、过程控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然而,传统的时间触发控制需要频繁利用系统的状态信息,不利于节省通信资源,甚至造成网络控制系统的网络拥塞。因此,作为可以节约系统通信资源、降低系统能耗的事件触发和自触发控制算法近年来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另一方面,输入受限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实际工程中。因此对
学位
高光谱遥感成像具有“图谱合一”的特点,能够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光谱信息,在精细农业、生态监测、矿物勘探以及城市规划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成像条件变化、地物分布复杂,高光谱遥感成像面临“同物异谱”和“同谱异物”的光谱不确定性问题,限制了地物分类与精细识别精度的进一步提升。从成像原理的角度出发,高光谱遥感探测信息的不确定性主要有三个原因:1)成像过程中光谱信息退化;2)高光谱二维成像导致三维空间
学位
逆合成孔径雷达(Invers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SAR)可以全天时全天候对目标进行远距离成像,在战略防御、空间探测、港口监视等军民领域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随着需求的不断增加,对ISAR成像效率和成像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需要对常规运动补偿和成像技术进行改进和更新以充分满足新的应用需求。实际应用中,由于激烈的空间攻防对抗和复杂的外界电磁环境干扰等因素,雷
学位
作为单载波(Single Carrier,SC)体制和多载波(Multi-carrier,MC)体制的兼容形式,基于加权分数傅里叶变换(Weighted-type Fractional Fourier Transform,WFRFT)的混合载波(Hybrid Carrier,HC)体制具有更高的波形设计灵活性。同时,相比SC体制和MC体制,其信号能量更平均地分布在时频平面上,有助于在双选信道下获得
学位
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选取近年来国际上短、跨、跳项目中成绩出色的且具有代表性的运动员60人的相关数据,探究国际田径短、跨、跳项目运动员成绩增长规律及年龄特征。研究发现:国际高水平短、跨、跳项目运动员以青年最好成绩为基础,成绩增长幅度平均达到9.11%;国际高水平短、跨、跳项目运动员成绩增长与项目特点相关,项目技术发展空间越大,成绩提高幅度也越大;国际高水平短、跨、
期刊
将再生粗、细骨料混凝土置于钢管中,形成钢管再生粗/细骨料混凝土柱,可利用组合构件的力学性能优势有效弥补再生混凝土的力学缺陷,在多层及小高层结构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钢管再生混凝土的约束机理复杂,再生混凝土材料自身具有高离散性,建立精确且具有普适性的钢管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预测模型与设计方法,是制约该类新型结构工程应用的瓶颈式难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对钢管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