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钛氧化物的吸附及光催化性能研究及其应用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arrylee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钛酸纳米管(TNTs)和二氧化钛(TiO2)是两种典型的钛氧化物,在吸附和光催化功能上有着显著的优势。现已证明TNTs制备过程简单,而且对重金属阳离子有良好吸附效果,但是在实际废水处理中仍然受到其它离子以及有机物的影响。TiO2在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过程中,具有氧化性强、无毒、廉价、环境友好以及降解完全等特点,但其本身禁带宽度较大,不能有效的利用太阳能,且表面生成的电子-空穴对复合速率较高,导致量子效率较低等缺陷也成为限制其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采用水热合成法利用活性炭粉末(PAC)改性TNTs获得新材料TNTs@PAC,形态上钛酸纳米管交织附着在活性炭颗粒表面,部分纳米管可以嵌入活性炭的孔道内部,部分活性炭微粒也会附着于TNTs表面,比表面积可达654.2 m2/g。利用该材料对废水中重金属铅离子(Pb2+)、阳离子染料亚甲基蓝(MB)、阴离子染料甲基橙(MO)和两性离子染料罗丹明B(RhB)的吸附性能及机理进行了研究。TNTs@PAC对Pb2+的最大单层饱和吸附容量达到318.5 mg/g;共存离子Na+和Ca2+浓度从0-10mM时,TNTs@PAC的吸附效率只降低了5.4%和15.1%,影响较小;腐植酸(HA)对于TNTs@PAC吸附Pb2+的影响较微弱,主要归因于其中组分PAC能够吸附HA和HA-Pb复合污染物的能力;利用EDTA-Na2对TNTs@PAC进行解吸再生,在3次循环后,其解吸率(D)依然大于93.2%,吸附率(R)仍旧大于91%;其吸附机理主要归因于静电引力和离子交换。TNTs@PAC对MB、RhB、MO的最大单层饱和吸附量为263.16、149.25和108.7 mg/L,表面该材料对阳离子型染料吸附能力最强;利用TNTs的光降解性能,在紫外光照条件下,对材料进行循环使用,经过3次的重复使用,该材料对MB的重复利用率较高,基本稳定;对RhB的利用率从96.5%下降到了67%;对MO的利用率下降最多,从96.4%下降为46.7%。这可能与染料本身的结构有一定的相关性。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TiO2负载于SiO2上,并以Bi系化合物掺杂改性得新材料Bi/TiO2/SiO2,再经过高温(600℃和800℃)灼烧获得该研究实验材料Bi/TiO2/SiO2-600和Bi/TiO2/SiO2-800。该复合材料在形态上均表现为聚集的纳米粒子,在未经煅烧时,材料Bi/TiO2/SiO2表现为边缘模糊分散的聚集体,其中SiO2和TiO2都处于无定形状态。煅烧后,TiO2的晶体结构逐渐显现出来,变得明显且易于观察。改性实验材料Bi/TiO2/SiO2-800和Bi/TiO2/SiO2-600对于三种染料的光催化降解动力学可以很好的用L-H模型描述,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数据最为理想,所拟合得出的相关系数R值较高,均在0.99以上。从模型得到的光催化降解反应速率常数来看,两种材料均为MB k1>RhB k1>MO k1;同比两种光催化降解材料,Bi/TiO2/SiO2-800要比Bi/TiO2/SiO2-600的光催化降解能力强,这可能与材料灼烧时,高温可以使附着的TiO2成晶情况更好,且有更多的金红石和锐钛矿生成,所以,混晶的存在可以使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极大提升,可以更高效的催化降解染料离子。
其他文献
利用1982—2006年GIMMS NDVI数据反映华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状况,结合1982—2006年该地区85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分别从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和月变化三个时间尺度分析华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38.7%,城市为41.1%[1-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亚临
化工行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柱。化工生产过程具有易燃、易爆、有毒、高温、高压、腐蚀性强等特点,化工生产工艺过程复杂多变,不安全因素多,在生产、存储过程中,若不
从青蒿水提物中分离得到一种缩合鞣质 (CTA) ,在体外进行了抗HSV 2和HBV活性研究。结果表明 ,CTA具有显著抗HSV 2活性 ,与阳性对照药物阿昔洛韦 (ACV)比较 ,CC50 分别为 6 .8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学校教育不断的从知识本位、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发展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对学生情况的把握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教
本文主要对《杨澜访谈录》中汉英话语标记的使用进行对比研究,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引言部分。这一部分对国内外话语标记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