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作者观的美学维度——从作者主体的解构到自我生存的文学书写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hibo0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歇尔·福柯的作者观,在一定意义上既是其关于“人死了”的主体秘密的美学发现——对传统主体论进行美学解构,也是对传统作者观念的彻底解构,更是一种导向自我书写的美学表述。本文试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一问题,并着重从这三个方面的结构性关联中,推论福柯作者观的实质在于开拓关于自我生存的美学维度。 作为主体观的美学表述,福柯的作者观建基于其对“人死了”的主体问题的美学发现。从西方美学主体论的发展历程来看,传统主体论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将作者预置为理论推进的逻辑前提,从而保证使主体生成为一个恒定不变的意义来源。然而,在福柯看来,作为主体的人是在19世纪特定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下才出现的,上帝死了之后,人也必定消亡,主体也将不复存在。其实质在于质疑作者主体地位的先验合法性。由于传统主体论的根基是作者,所以,福柯关于人的诞生和死亡的主体观念,在解构主体的同时,也将这一矛头直指传统的作者论。 作为对传统作者观的美学解构,福柯的作者理论通过考古学的旁观视角,发现话语的陈述主体的形成没有任何先验性的限制,它是一个特定的、空白的位置。如果说在传统的主体论中,作者就是主体的话,那么福柯的话语描述表明,话语的陈述主体并不是作者。为了进一步揭示作者的实质,福柯用“作者之死”来置换“人死了”的理论表述,将其思想的轨迹直接引向关于作者功能的话语描述,导向自我生存的美学维度。 作为一种导向自我书写的美学表述,福柯的作者理论在话语描述中揭示出,形而上的作者主体并不存在,作者只是一种话语功能,从而表明写作具有书写者存在形式的双重特征。福柯以古希腊罗马的适度伦理为借鉴,以主体消亡与作者之死解除了作者的横行,使文学获得了开放性;因此,在他看来,自我生存既不应陷落于极度的虚无化,也不可放任于完全的主观化,而是应该自由自在地进行自我构造的生存选择。正是基于此,他将文学写作视作创造自我、创新自我、自我塑造的技术。福柯自身的书写活动表明,文学写作正是自我获得审美自由的过程,而不是认识主体通达真理的大道;是自我自由选择的自我呵护的方式之一,而不是建构自我文化的中心。
其他文献
如今,冬春季“老土”的驱寒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时尚的人们的需求。近来一种起源于韩国的暖身保健方法——汗蒸,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不少人把汗蒸当作一项健身项目,不仅会上汗蒸馆做汗蒸,甚至还会购买汗蒸仪器自己在家做汗蒸。那么,汗蒸真的能养生吗?它和传统蒸桑拿有啥区别?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汗蒸呢?  A. 汗蒸疗法是中医的“汗法”吗?  “汗蒸”是什么?笔者查询了相关资料,发现汗蒸是一种起源于韩国的养生方
本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卢仝诗注,第二部分为卢仝综论。 卢仝诗注部分,以目前所能见到的卢仝诗集最早之善本——明陆涓本为底本,参校明清以来众多本子和有关卢仝诗集之诗歌
《曼德维尔游记》一书塑造的中国(契丹)形象在中世纪欧洲流传很广,现存的《游记》版本、手稿有300余种之多,涉及到法语、英语、拉丁语、德语、荷兰语、丹麦语等众多语种。书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特的女作家,她的小说不仅善于描绘时代动荡之际男女主人公的悲剧爱情故事,其中也掺杂了对于底层人民----女仆生活的清醒认识。这一认识既来
古代名医缪希雍的养生秘方  我国历代医家对山药的运用有很多心得。在明朝,有一位名医叫缪希雍。缪希雍是自学成才的,此人非常喜欢游历,他自己在家看了十年的书以后,又在外面游历了十年,去求访各处的高人,跟人家学习。  他游历到南京的时候,碰到了另外一位医学家,这个人叫王肯堂。  据王肯堂记录,两人正聊天时,他就看到缪希雍从袖子里拿出一个药丸放嘴里吃了;然后聊了不一会,缪希雍又拿出一个药丸吃了。王肯堂很好
此篇论文在细读《暴风雨》、《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珊瑚岛》、《金银岛》、《蝇王》的基础上,运用后殖民批评理论,从总体上探讨这六部荒岛文学文本的殖民思维发
本文对李洱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叙事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李洱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叙事,与 90 年代所谓的"知识分子人文精神",既有相通之处,又有着很大的不同。他的历史感和宽容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老舍创作的黄金时期,这十年的艺术成果在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单从创作数量来看,老舍终其一生创作的近八十多部作品中(相声、鼓词等通俗的民
何其芳的创作是多元化的,除了广为人知的诗歌、散文、评论之外,他为数不多的小说也值得关注。他的小说极富抒情性,并与其诗歌、散文作品有着明显的互文性,文体界限被打通,具有何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