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殡葬,是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对社会文明进步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殡葬既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又是封建迷信、陈规陋俗赖以生存的土壤。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旧的丧葬礼俗大有死灰复燃之势,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良影响。“死不起人”、“殡葬暴利”问题日益凸显。人们普遍反映殡葬收费高、服务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要旗帜鲜明地宣传改革新风,破除封建旧习,倡导与社会主义时代相适应的殡葬新形式,积极推进殡葬管理及服务体制改革。 本文以天津市为例,采用实地观察、无结构访谈、文献法,从殡葬管理的三个维度,即丧葬习俗、殡葬管理体制以及殡葬服务着手分析阻碍殡葬改革进程的因素。 第一部分从天津丧葬习俗入手,了解天津丧葬习俗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天津人对待死者的态度是“视死如视生”,由此导致了“隆丧厚葬”的殡葬行为。丧俗改革,转变观念是关键。对此,我们要加强死亡教育,正确的对待“生死”这一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同时,在传承传统殡葬文化合理部分的基础上,养成“厚生薄死”、“厚养薄葬”的殡葬观,形成科学文明的安葬方式和祭奠方式。 第二部分从天津现有的殡葬管理体制入手,分析由于“体制不顺,政事不分”造成行业垄断,以及“大了”的泛滥带来殡葬暴利的事实。进而提出建立现代行政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政事分开。针对“大了”存在的客观原因,政府部门要加强社区殡葬服务,广泛建立殡葬服务网络点。力争把“大了”纳入政府殡葬管理体系,规范其行为。 第三部分从殡葬服务入手,由于人员素质偏低,基础设施落后,服务领域和服务效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丧葬消费需求。由此笔者倡导提高殡仪职工的整体素质,增强殡仪服务的人文素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从传统的以死者为中心向以治丧者为中心的转变。 殡葬改革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社会的需要。殡葬改革的顺利开展将会有力地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