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氏鹿茸草野生抚育技术初步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gpang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氏鹿茸草(Monochasma savatieri Franch.ex Maxim.)为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鹿茸草属(Monochasma)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半寄生特性,主要分布于我国华东、华南和华中等地,在日本和韩国也有分布,常生于海拔100 m左右马尾松林下的向阳灌木丛下。沙氏鹿茸草以干燥全草入药,药材名为鹿茸草,性微苦、涩、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感冒心中烦热、咳嗽、吐血、赤痢、便血、月经不调、风湿骨痛、牙痛和乳痈等。现代研究表明沙氏鹿茸草含有黄酮类、绿原酸、生物碱及皂苷等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炎、止咳、抑菌等作用,新药开发前景广大。但近年来,由于沙氏鹿茸草野生环境不断遭到破坏以及农民过度采挖,导致野生沙氏鹿茸草资源急剧减少,并且沙氏鹿茸草人工栽培及野生抚育技术尚不成熟,现在市场上鹿茸草供不应求,价格连年增长。目前对于沙氏鹿茸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离体培养、种子发芽、次生代谢产物等方面,鲜见沙氏鹿茸草群落、种群结构及野生抚育相关方面研究报道。而这又对缓解野生沙氏鹿茸草资源供应压力,保护沙氏鹿茸草野生资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调查野生沙氏鹿茸草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种群年龄结构及动态特征及天然更新影响因子等方面,分析研究适宜沙氏鹿茸草生长的环境条件及伴生物种,以期为今后沙氏鹿茸草野生抚育提供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野生抚育试验,以期初步探索出沙氏鹿茸草野生抚育相关技术,解决沙氏鹿茸草种植难题。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在湖北黄石,采用样地调查法对不同人为干扰程度的三个野生沙氏鹿茸草分布点进行调查,分析其群落的种群组成、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其中1号地人为干扰最小,乔木层种类较其它两地丰富,主要为马尾松、栎树、黄檀、山矾等,灌木层种类丰富,以白花檵木、盐肤木、柃木、金樱子等植物为优势种;2号地人为干扰程度适中,乔木层植物主要为马尾松,灌木层以白花檵木和臭鸡矢藤为主;3号地人为砍伐最为严重,乔木层主要为马尾松和栎树,灌木层以白花檵木和栀子为主。三个调查样地土壤均以腐殖土为主,草本植物较少,草本层伴生植物主要以抗逆性强的一年蓬、沿阶草等为优势种。三个样地沙氏鹿茸草种群相对密度差别较大,1号地沙氏鹿茸草相对密度最少,仅为39.7%,而2号地最多为64.1%,3号地为57.1%。2号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与Pielou指数均为最低,物种丰富度随着人工干扰强度增加而增加。结论:不同人为干扰强度影响沙氏鹿茸草伴生群落结构,适当人为干扰则能创造有利生境,有利于沙氏鹿茸草种群密度增加。(2)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湖北黄石、江西庐山、江西吉安地区野生沙氏鹿茸草种群进行调查,记录相关信息,绘制种群静态生命表、期望寿命图、年龄结构图、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及时间序列预测表。结果表明:三个地区的沙氏鹿茸草年龄结构均为“金字塔型”,种群存活曲线均趋于Deevey-Ⅲ型,在1~3年龄级单位样地内种群数量最大,到第3年龄级后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江西庐山相对于其他两地缺少中高龄级(4龄级后)野生沙氏鹿茸草,并且江西庐山沙氏鹿茸草死亡高峰期相对于其他两地早,3龄级后湖北黄石地区沙氏鹿茸草期望寿命大于其他两地。结论:环境因素影响着沙氏鹿茸草种群年龄结构,其种群自然更新主要取决于种群3龄级前幼株存活率。种群保护主要通过对环境因子的控制,来增加其幼株存活率,促进种群繁衍。(3)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湖北黄石、江西庐山、江西吉安地区野生沙氏鹿茸草群落生境进行调查,记录样地的海拔、群落郁闭度、坡度、坡向、凋落物层厚度、土壤pH值等基本群落信息,并测量记录相关数据。计算沙氏鹿茸草重要值,同时进行野外发芽试验验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海拔高度、林间郁闭度、凋落物厚度、坡度等环境因子对沙氏鹿茸草幼苗天然更新有显著影响,与野外发芽验证试验结果一致。结论:环境因子主要通过影响土壤水分、光照及幼苗定居效果等方面决定沙氏鹿茸草幼苗天然更新能力。(4)根据样地调查结果分析出的环境因子及伴生种群,结合野外实践操作可行性,选择适宜地块,通过人为补种、人为干预管理、封禁等措施进行沙氏鹿茸草野生抚育,采收期测量并记录抚育地块沙氏鹿茸草密度、平均株高、分枝数及萌蘖数,计算亩产量。结果表明:通过种子处理、播种方式改进、疏枝透光、施肥等手段,种群密度较其他野生地块明显增加,并确定了沙氏鹿茸草种子及药材采收时间。结论:通过人为干预,沙氏鹿茸草野生抚育技术是切实可行的,野生抚育对沙氏鹿茸草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大豆[Glycine max(L.)Merr.]起源于中国,已有五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粮食作物之一,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与其他营养物质。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一种世界性大豆病害,广泛分布于各个地区,严重危害大豆的产量以及质量。多年研究表明,防治SMV最有效的方法是培育抗病品种。本文针对SMV株系SC1进行抗性遗传和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定
学位
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态坏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变化,功能性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在全球中迅速发展。功能因子的有效输送和稳定化是保证功能性食品促进健康、调节人体机能等功效发挥的关键。纳米技术为生物活性物质的促溶增效提供一条有效地途径。蛋白质作为公认安全物质,具有生物相容性等而被广泛用作构建食品级生物活性物质输送载体,但是大多集中于植物蛋白和乳品蛋白的研究,对肉蛋白的研究鲜有报道。肌球蛋白是肌肉中含量最高也
学位
水稻在长期的自然进化和人工选择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种质资源,包含众多优良的自然变异品种,形成了产量和品质的天然差异。不同基因型水稻对氮素(Nitrogen,N)的吸收、代谢、利用等存在品种间差异,因而导致氮素利用率等可能存在差异。通过筛选水稻氮素利用优良变异性状,利用有利变异进行氮高效品种选育,从而达到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增产增质,提高水稻对肥料的吸收利用效率,减少肥料使用和保护土壤及生态环境的目标
学位
西瓜蔓枯病菌(Didymella bryoniae)是一种常见的病原真菌,可引起一些葫芦科作物的蔓枯病(Gummy Stem blight,GSB)。国内外对西瓜蔓枯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是以药剂防治为主,国内登记用于防治西瓜蔓枯病的药剂以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氟吡菌酰胺与戊唑醇或肟菌酯复配药剂为主,防治药剂较少。经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四种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SDHI)pyraziflumid、
学位
培育机插适龄壮秧是水稻机械移栽技术关键。课题组前期研发了水卷苗技术,达到了轻简、高效培养壮秧的效果。后研发了串联秧盘,替代长条式秧床,形成串联式水卷苗。对于育秧结构的变化,需要相适配一套肥水管理模式。本文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代表性品种宁粳8号为供试材料,开展了适用于串联式水卷苗育秧方法的肥料配方和施肥技术的研究。筛选出了水溶性肥料和植物营养液两种不同类型的外源肥料配方,并分别为两种肥料设计了不同的施肥
学位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在全国广泛种植。随着作物育种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大豆品种数量逐年增加,申请新品种保护权的大豆品种越来越多。由于现代大豆育种目标相近,一些优良亲本被广泛利用,大豆育种基础相对狭窄,品种间相似程度越来越高,传统表型鉴定已无法对所有品种进行准确有效的鉴定。因此,开发一套高信息含量的核心SNP标记,并利用核心SNP标记构建SNP-DNA指纹图谱,对于快速、准确地进行大豆品种鉴
学位
合理的大豆叶形对大豆高产具有重要意义。大豆间作、大豆密植株型改造的核心是解决水分、养分和光之间的竞争,而减少叶片之间相互遮阴,满足光合作用对光的质和量的要求是作物株型改造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使用长岭野生豆(窄叶、低固氮效率野生大豆)和一千粒(宽叶、高固氮效率地方品种)构建的包含199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JLRIYC,探究叶形性状在植株不同部位的变化规律、遗传变异及性状之间的关系。结合高密度遗传图谱
学位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又名呕吐毒素,是一种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产生的B型单端孢霉烯族真菌毒素。DON能污染饲料作物及其副产品,不仅影响农作物的产出与质量,甚至对人和动物产生广泛的毒性作用。动物在误食含DON的发霉饲料或食物后,能产生如腹泻、呕吐、胃肠道出血、厌食和体重减轻等一系列症状,这些症状与DON引起的肠道炎症相关,此外,研究报道了 DON能引发包括肝脏、脾脏
学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广泛种植的重要谷物作物,在我国主要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引起小麦赤霉病害,严重危害小麦的生产。赤霉病菌侵染小麦最严重的时间是开花期,侵染后赤霉菌迅速在穗部增殖扩增并在小麦籽粒中产生多种毒素。目前缺少抗病种质资源且抗病育种进展缓慢。筛选抗赤霉病菌的生防菌,揭示其抗病机理,并筛选抗菌物质,以及进行抗赤霉病菌基因的克隆对于
学位
稻瘟病菌(Magnaportheoryzae)对重要的农作物如水稻、大麦、小麦和小米具有致病性,由这种病原体真菌引起的稻瘟病是全世界水稻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严重时可导致水稻减产40%-50%。水稻是我国的重要作物,在全国范围内超过50%的人口以稻米为生,所以研究水稻有着巨大的经济意义以及研究意义。目前控制稻瘟病主要依赖使用农药和培育水稻抗病品种等传统防治手段。农药防治稻瘟病具有诸多弊端,此外稻瘟病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