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徵明山水画通常按笔法不同分为粗、细两种,其中粗笔一类因数量稀少,故与沈周的细笔作品并称“粗文细沈”以示珍贵。作为明四家中最长寿而高产的画家,加之子弟众多,伪作流布,文徵明的书画鉴定一直是研究的难点之一,其粗笔作品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伪作与代笔的泛滥之地。然而,目前学界对于文徵明粗笔山水的研究较少,对其面目认识尚不清晰,因此还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本论文试图厘清文徵明粗笔山水的特点、辨别真伪并梳理其在鉴藏史上的定位。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总结归纳了当前有关文徵明山水画的研究成果,发现文徵明粗笔山水还存在很大的研究空白。另外,目前对于文徵明粗细作品的区分还存在模糊。考虑到作者用笔的连贯性,本论文采取广义的文徵明粗笔定义:即取法元四家笔墨、用笔相对其细笔作品更粗的一种,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以“鉴伪存真”为准则,采用个案分析的方式,综合运用目鉴、对比、考订方法,从文徵明可确定的标准品中总结文徵明粗笔山水的特点与分期,在此基础上对其伪作、代笔等问题进行探讨。文徵明山水作品多为书画结合,因而作者题款是画作鉴别与定年的重要辅证之一,是确立文徵明山水标准品的前提。论文第二章主要梳理了文徵明最常见的两种题画书体——小楷与行书的演变特点,将其风格发展分为四期:第一阶段为50岁左右前,小楷临习自褚遂良、赵孟頫、欧阳询;行书取法宋元,受赵孟頫、黄庭坚影响。第二阶段为50岁-60岁,为书风的转折期,有回溯至二王的倾向。第三阶段为60岁-70多岁,为文徵明书风成熟期,书风清秀,受王羲之影响。第四阶段为80岁-90岁,人书俱老,由清秀转为苍厚,同时确立了各期的标准品。论文第三章目的在于了解文徵明山水画的风格特点,因此主要探讨了文徵明粗笔山水的师承渊源,梳理了前人记载中的“粗文”面貌,涉及“粗文”、“粗沈”的定义、区别与联系,简要概述了当前对文徵明山水画的分期。第四章研究了文徵明粗笔山水的分期与特点。学界对文徵明粗笔山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其笔墨较沈周细腻,一种则认为其较沈周更为霸悍而接近浙派风格。本文首先确认了9件文徵明粗笔山水的标准品,为《人日诗画图》(上海博物馆藏)、《云山图》(上海博物馆藏)、《烟江叠嶂图》(辽宁省博物馆藏)、《剑浦春云图》(天津博物馆藏)、《古木苍烟图》(南京博物院藏)、《仿倪山水图》(天津博物馆藏)、《中庭步月图》(南京博物院藏)、《溪桥策杖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水亭诗思图》(南京博物院藏)。并按时间顺序将文徵明粗笔作品分为三期。第五章主要讨论了6件文徵明粗笔山水的真伪问题,分别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绝壑高闲图》、《松下观泉图》,江西省博物馆藏《溪亭消夏图》、云南省博物馆藏《水阁纳凉图》、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藏《沈石田文徵仲山水合卷》以及大都会博物馆藏《沈文合作山水》。经由对比与考订,本文认为前四件作品均为伪作,第五件为文徵明真迹与沈周伪作、文徵明伪跋的拼合之作,而最后一件作品则可确认为经文徵明补笔的流传有绪的真迹。第六章梳理了文徵明粗笔山水的影响。首先简要论述了文嘉、钱穀、陆治、文伯仁等人粗笔作品的风格,认同上海博物馆藏《石壁飞虹图》、湖南省博物馆藏《水阁远山图》为文嘉之作。其次,通过文献梳理,认为文徵明的粗笔作品从明代晚期开始受到推崇,至迟在清乾隆时已经有了“粗文细沈”之说,并在晚清民国时,以仿吴镇、沈周的一种为鉴赏家所重视。经由研究分析,本文认为文徵明粗笔山水融合黄公望、倪瓒、吴镇的笔墨特征,并与其细笔作品有一以贯之之处。可以将其分为三期:第一期为约42岁前,主要取法黄公望,笔墨粗厚;第二期为45岁左右-约63岁,主要受倪瓒影响,线条转向细劲;第三期为65岁左右-90岁,融汇各家风格并加入自身特点,受吴镇影响较大,笔墨趋于湿润。并且,通过比对认为文徵明粗笔作品仍然讲究笔墨的细节变化,所谓霸悍而接近浙派的当为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