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慢性便秘患者餐后血浆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变化的意义研究目的:检测并比较慢性便秘(CC)患者与健康人血浆VIP浓度空腹-餐后的变化情况,探讨CC患者餐后血浆VIP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试验设计为同期、分层、自身对照。根据罗马III标准纳入22例CC患者,同时纳入1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所有受试者在空腹、进食后1h、进食后3h的血浆VIP浓度。结果:①CC患者空腹血浆VIP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性别受试者组内、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女性CC患者餐后1h血浆VIP水平显著高于男性CC患者(P<0.05)及健康女性(P<0.01),而男性CC患者与健康男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CC患者(男、女)餐后3h血浆VIP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④女性CC患者空腹-餐后血浆VIP呈现较长时间的降低,与其他受试者降低后回升有所不同。结论:CC患者餐后血浆VIP水平变化异常,餐后降低不明显而,而VIP作为调节胃肠运动、肠液分泌的重要因素之一,与CC患者病理生理的改变具有一定内在联系,且这种相关性在女性CC患者中更为明显。(第二部分)大黄对洛哌丁胺便秘模型大鼠结肠AQP3表达及肠动力的影响目的:大黄以“泻下”功效著称,可用于治疗便秘。水通道蛋白3(AQP3)是新近发现的调控肠道水液代谢的重要因子,为阐释大黄的通便机制提供了新视角。本研究旨在观察大黄对洛哌丁胺便秘模型大鼠肠道动力以及结肠AQP3功能和表达的干预作用,探讨大黄发挥通便效应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是空白组(A)、模型组(B)、大黄+消炎痛组(C)、大黄+安慰剂组(D)、消炎痛+安慰剂组(E)。采用洛哌丁胺(1.5mg·kg-1·d-1)给予B、C、D、E组大鼠灌胃7天,建立便秘模型,处死A、B组大鼠比较一般情况、粪便含水量、炭末推进率以验证模型。随后,用生大黄粉(5g.kg-1)混悬液予C、D组大鼠灌胃,E组则采用同等剂量生理盐水。C、E组大鼠灌胃前以消炎痛(10mg·kg-1)预处理,D组则使用生理盐水代替。5h后处死C、D、E组大鼠。所有大鼠处死前均以10%活性炭悬液灌胃,测定炭末推进率。采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法、ELISA检测大鼠近端结肠组织中AQP3表达情况以及PGE2、VIP的活性水平。结果:①造模后大鼠的体重增加、结肠存留粪便增多、粪便含水量降低、肠道传输时间延长(P均<0.05)。②大黄干预便秘大鼠,可加快肠道传输、增加粪便含水量、降低VIP浓度、升高PGE2含量、下调AQP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P均<0.05)。③消炎痛能够显著抑制大黄的通便效应,减少粪便含水量、降低PGE2浓度、上调AQP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P均<0.05),但对肠道传输和VIP无明显影响(P均>0.05)。结论:①通过刺激结肠产生PGE2,快速下调上皮细胞质膜AQP3表达水平,抑制结肠吸收水分,可能是大黄治疗便秘的作用机制之一。②大黄可增强便秘大鼠的肠传输功能,可能与其降低结肠VIP水平,促进肠道蠕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