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马克思讲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己”。中国在政治现代化过程中,作为社会行为主体的公民对民主政治的建设及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公民的培育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公民的培育关键在于塑造出具有公民认知、情感、心理、价值观、行为的公民人格系统。公民人格作为合格公民的一种标准和主体性资格,必将成为当代公民教育新的切入点。当然,公民人格的培育除了要从西方先进的公民文化中汲取养分外,还要从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中寻找源头活水,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如严复所言:“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且守且进,其国之所以骏发而又治安也”①先秦儒家人格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的积淀在民族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里。君子人格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性格,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人格修养的典范。因此,君子人格理念不仅在古代社会有着巨大的文化效应,而且在当代社会仍然不失其时代价值,为此,必须在对先秦儒家人格思想扬弃的基础上,实现人格的现代转型,促使人们从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的转化,培育求真、向善、臻美和谐统一的公民人格。文章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对当代公民人格的培育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文章以公民人格的培育为主线,首先对公民人格的内涵作了辨义,认为公民人格的形成是以公民主体意识的获得为基础的,以公民权利和义务意识的养成为核心的。在与先秦儒家人格深入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代公民人格的五大特征:主体性、平等性、开放性、公共性、健全性,分析了公民人格的结构:公民人格的意识层面、无意识层面和行为模式层面;并挖掘了公民人格的价值取向,认为公民人格的价值取向首先表现为公民独立性的获得、表现为公民对“价值生命”的追求和公民的自由全面发展。其次,分析了文章的另一主体——先秦儒家人格思想。本着唯物辩证的态度首先对先秦儒家人格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时代局限性作了系统的总结归纳;再此基础上分析了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曾子、孟子和荀子的理想人格思想,并对他们的理想人格思想中的共同主张作了总结:认为君子人格是先秦儒家主要的理想人格;真、善、美是先秦儒家理想人格修养的价值目标。进一步展示了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时代价值,促发了作者对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的转化的问题作了有益的思考,主张实现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的转化重点在于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文章的最后尝试性地分析和探讨了先秦儒家人格思想的当代价值。对于当代公民人格的培育而言,先秦儒家人格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当代公民人格培育的启示上。该部分围绕着培育具有高层次的诚信品质、道德情操、公共意识、精神境界、义务权利意识和人格魅力为内容的求真、向善、臻美和谐统一的健全人格这一目标,从内容和途径两大方面详细论述了先秦儒家人格思想对当代公民人格培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