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思想出发,结合城市规划学、生态学、土地学等多门学科,从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角度出发,对安阳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研究。通过对城市化过程有关理论研究,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可持续利用影响因素,提出了紧凑型生态城市发展设想。并以安阳市为例,对安阳市土地集约利用和生态足迹分析研究,提出安阳市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可持续利用途径、保障措施及建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系统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城市化水平、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和运行规律。通过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以及政府的干预手段和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总结。系统比较了世界及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模式。详细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几大突出矛盾,即:城乡二元结构、宜居土地稀缺,土地粗放利用、城市生态环境功能衰退等。(2)运用城市规划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站在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提出了紧凑型生态城市的城市发展构想。通过分析城市交通来确定城市空间形态,通过研究城市空间形态来确定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式,通过研究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式来达到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3)安阳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表明,安阳市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普遍不高,全市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达168.24平方米/人,高于控制标准上限,6个市、县的绝大多数人均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面积均大于国家相关标准确定的150平方米/人的上限,土地利用粗放。经济相对发达的安阳市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为95.3分;林州市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处于中等水平,为46.6分;其余4县的土地利用集约水平为最低,其综合评价得分值均低于40分。从安阳市区的城市土地总体评价来看,安阳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很大。(4)安阳市1995-2005年生态足迹研究表明,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从1995年的0.9749公顷/人到2004年1.8037公顷/人。耕地在所有生态足迹中占的比例一直都是最大,其次是化石燃料、牧草地、水域、建筑用地和林地。安阳市1995-2005年人均生态承载力呈微弱下降趋势,从1995年的0.4944公顷/人到2005年的0.4664公顷/人,从人均生态承载力构成来看,耕地所占比例最大,其次建筑用地、林地、水域和牧草地。安阳市1995-2005年全部表现为生态赤字,且为上升趋势,从1995的-0.4804公顷/人到2005年的-1.3373公顷/人。从生态赤字的组成部分来看,耕地、牧草地和水域均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而建筑用地和林地处于生态盈余状态。安阳市万元GDP生态足迹在1995-2005年间下降了0.8487,说明安阳市的资源利用效率在不断的提高。计算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安阳市1995-2005年间土地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大,但区域的发展能力逐年增高,在当前生态赤字严重存在的情况下,减少生态足迹,提高生态足迹的多样性将是提高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和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5)详细分析了城市土地运行机制中制度、体制、规划、土地价格等主要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的作用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政府干预机制,完善土地市场运行机制,健全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措施。(6)通过对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可持续利用影响因素分析,明确指出了“行政区经济”是目前制约我国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根源,“单体城市”主导的城市化是影响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构建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城市群,打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大格局的构想,并提出通过市场、政府调控,完善法规政策等建议,保障安阳市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