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从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属性出发,通过对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其传播属性的全面剖析,进一步明确物质文化遗产与电视传播的关系,揭示出我国物质文化遗产电视传播现状,分析我国物质文化遗产的电视传播的特点与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电视传播物质文化遗产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传播策略。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从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入手,提出物质文化遗产与大众传播的内在联系。指出电视传媒作为其中之一,在传播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为:从电视直播、综艺鉴宝类节目及考古纪录片等三个物质文化遗产电视传播的主要形式入手,分析各类节目在传播中的优势及存在的误区,从传播学和物质文化遗产两个角度明确了物质文化遗产电视传播过程中媒体与被传播者的定位和分工。第二章从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入手,指出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共有性、时代性(或称不可再生性)、传承性、文化承载性、艺术性等五大特点。分析当前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问题及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紧迫性。电视媒体作为“第一媒体”可以通过多形式的、更有效的、生动持久的传播方式与途径,使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广泛的理解,获得更多的关注。第三章着重研究考古项目的电视新闻直播形式,分析了考古直播热的原因,及对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产生的影响。针对节目中存在的问题,及传播效果的偏差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第四章讨论物质文化遗产的电视纪录片传播。通过纪录片的“真实再现”、“口述史”、“故事性表达”、“艺术性表达”等手段,用纪实的镜头“回忆”过往的信息,表现出“情绪元素”,引导公众积极投身到保护与传播文化遗产的活动中。第五章提出鉴宝收藏类综艺节目是把双刃剑,在普及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同时,也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伤害。本章重点研究如何避免鉴宝收藏类综艺节目出现的问题,减少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利影响。第六章提出了电视传播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思考。积极利用大众传媒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树立公众的传承自豪感;合理利用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使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电视媒体关注的常态。警惕“经济价值”为主导的传播内容和以“追逐收视率”为目的的节目编排。形成以文化遗产从业者为“把关人”的传播者身份定位。使文化遗产得到更广泛的理解,获得更大的社会关注与支持,促进文化遗产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