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是德国著名的汉学家。他在致力于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向西方翻译介绍的大量中国古典著作,使西方人有了可以了解中国的丰富文本。在此基础上,他也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的研究成果数量丰富,见解独到,深入精髓。在他的影响下,使19世纪末在西方居统治地位的消极、被扭曲的中国观转变为积极的中国观,使广大欧洲世界掀起了一股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热潮,并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一种能拯救欧洲文化弊病的处世良方。此外,他还倡建一种东西方之间平等的文化交流模式。他的所有这些成就都是近代一些传教士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本文选取卫礼贤作为研究对象。本文正文共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卫礼贤思想的转变。卫礼贤是以传教士身份来到中国的。在华期间,他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深深爱上了这种文化;此外,由于经常目睹东西方之间因文化的不理解而引发的冲突,他决定放弃传教,转入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消除东西方之间存在的文化隔阂。最后把卫礼贤思想的转变与其他来华传教士的思想转变作比较分析发现:卫立贤是真正热爱中国文化,想为东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做贡献。第二部分是卫礼贤的翻译工作及其影响。卫礼贤的翻译生涯分为初级、成熟和后期三个阶段,经历了一个由简到难、由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他翻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保真的前提下,尽量在德文语境中把中文内容呈现出来,使普通读者都能够理解这些内容。娴熟的翻译技巧使卫礼贤的翻译作品不仅在德国,而且在整个欧洲都赢得了声誉。他把有关中国知识普及到了汉学以外的领域,而且对德国的汉学、心理学、文学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三部分是卫礼贤思想的第二次转变。经历了一战的洗礼和再次来中国所接触的新环境,使他对所谓的“欧洲优越文化”进行了反思,并开始对中国文化进行客观的认识与研究,他的研究成果显著,见解独到,深入精髓。卫礼贤开始从一个单纯的译书匠转变为独立、客观的汉学研究者。这次思想转变使卫礼贤成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的汉学家。在本节的最后介绍了卫礼贤为发动更多的人投入到这一事业中来而做出的努力:积极筹建中国学社和举办各种中德文化交流活动。第四部分是卫礼贤关于文化交流与成长的认识。首先论证了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是从欧洲人的思维角度出发的,但他又巧妙的避开了欧洲文化优越主义倾向。接着从中国文化的产生与迁移、中国的生活智慧、欧洲文化的痼疾与中西文化交流三个方面对他的研究成果展开论述,这部分主要是从文化地理学、东西方文化比较的研究视角来展开的。最终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即中国文化是一种源生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古老文化类型,它们在历史早期就积极的展开了对外的和在自身内部的文化交流。中国的地域特点和对外来文化的积极吸收赋予了中国文化丰富的生活智慧:即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内部的和谐有序等。最后,对东西方文化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以及双方存在的不可逾越的障碍进行了深入挖掘,从而明确了未来东西方文化的正确走向,即在借鉴的意义上对自身文化的充分反省和发展。在以上四个部分中,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新的尝试:第一,侧重从思想分析的角度入手,分析社会环境对人思想的影响作用。第二,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卫礼贤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比较东西方文化存在的深层差异,以求找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