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假性湿疣(Pseudocondyloma PC)是一种发生于女性阴部的颗粒状突起性淡红色丘疹,有时轻痒。其与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a CA)在临床表现上非常相似,所以常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PC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亦各不相同。因此,本实验对两种疾病进行了常规病理和免疫组化的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以探究PC的发病机制。PC为一种新认识的疾病,表现为女阴小阴唇内侧多发性集合性颗粒状丘疹及绒毛状突起性异常[1]。该病首先于1982年由Altmeyer提出,称为女阴乳头状多毛症(hirsuties papillarl vulvae)[2],1986年由Kohda报道称为多毛状乳头瘤(hirstutoid papillomas) [3]。1987年远藤显子等详细报道本病的病理改变,建议命名为假性湿疣[4]。国内于1990年苏敬泽最早报道此病[5]。对于该病的认识,目前尚有不同意见。有些学者认为它是尖锐湿疣的一种类型,即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病变;有人认为是由于长期慢性炎症或分泌物刺激的结果;也有人强调这是一种解剖学变异[6],属于一种返祖畸形[2]。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近年来CA发病率很高,已跃居性病发病率第三位[7]。PC与CA在临床表现上极为相似,在组织病理学上也都为增生相表现,均属于良性增生性疾病。国内有些学者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