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审美愉悦中的自由问题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lin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德指出审美愉悦是一种独特的愉悦。这种独特性首先体现在其与对快适的愉悦及对善的愉悦之间的划分上。审美愉悦是由对象形式引发的愉悦,对对象存有是不关心的,是非利害的。审美愉悦的前提是建立在自由概念基础上的对象形式的主观的合目的性。也就是审美活动中,对象是合乎主观目的的,这个主观目的就是自由。审美愉悦的机制是在快与不快的心理机制下,想象力、知性之间自由嬉戏。这种嬉戏是想象力在自由中唤起理解力。审美愉悦的本质是自由感。作为一种预设,审美共通感是自由的一个先天基础,它许诺、保证着自由。因为在审美共通感的前提下,情感的传达才是可能的。倘若情感无法传达,人与人之间便处于一种相互隔膜的状态,感觉处处受限,便不会有自由感。这种自由感是审美超越的根基,它达到对有限性、现实功利性的消解,从而实现审美超越。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汉语声调实验研究开始发展,并且主要集中在方言声调研究方面。而目前湖南方言声调的调查对于县级地区的资料相对较少,在实验研究方面就更加少,只有少数几个
托马斯·沃尔夫是二十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国内外已有的沃尔夫研究中,从意象这一角度着手的尚不多见。本文将着重从这一空白处入手,以《天使望故乡》(1929)为分析对象,并
个体在现实中的生存状态是西美尔的主要研究内容,因此,与个体相关的种种现象都是其研究对象:货币、爱情、旅游、时尚等等都包含其中。在他的理论中,人类社会就是由不同的关系网络
近年来随着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和影视业的繁荣,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现象。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的处女作《暮色》自2005年出版以来畅销全球,根据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