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自产生以来便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网络语言作为互联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随之兴起。网络语言是网民在网络上使用的专属语言,它基于自然语言但又不同于自然语言,它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变体。随着互联网在人们日常生活的不断深入,网络语言也逐渐打破网络平台的局限,网络语言已经在人们的日常交流当中使用,成为自然语言的一部分。语言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发展变化除了自身因素之外,还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网络语言的形成与发展也不例外。网络语言在网络使用与日常交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理解和掌握网络语言是正确使用互联网的前提,因此很有必要对网络语言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网络语言对于语言学尤其是词汇学来说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网络语言本身具有独特的构成方式,对其加以深入研究必定会推动当代语言学的发展。另一方面,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其相互之间的影响更加显著。因此,对网络语言的研究有利于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跟踪和把握,对其进行恰当合理的引导对于中国当代社会和谐发展意义重大。论文主要聚焦以下三个问题:网络语言是怎样构成的?是什么原因使网络语言快速传播从而影响人们的语言生活?另外,网络的虚拟性、使用主体的多元性必然会导致对网络语言监管不到位,这样会造成网络低俗语言的泛滥。针对这一现象又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本文采用语料库分析法和比较法对上述问题加以研究。本文所采用的语料库来自《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系列丛书。自2006年发行至今,该系列丛书每年都会总结各个领域的语言使用情况,以报告或者实时数据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该系列丛书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制修订的,因此其权威性和系统性是不容置疑的。论文作者把该系列丛书中2010-2014年所列出的网络媒体新词语作为语料库,从两方面对网络新词语的构成方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一是语言层级结构视角—从语音、词形、语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与自然语言相比较,分析其在语音、词形、语义等方面与自然语言的差异,进而加深对其独特的构词方式的理解;二是社会环境视角—从政治、经济、文化、大众生活等领域对网络语言的构成方式进行探讨。在分析网络语言构成方式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探讨了这些构成方式的原因。一方面,语言的任意性、语言接触及语言发展是网络语言得以产生的基础;另一方面,网民作为网络语言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其追求身份认同、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以及委婉说法来避免尴尬处境的心理需求是网络语言得以发展的动力。网络语言以生动活泼的特点以及强大的创新能力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也正是由于网络语言的这种特点使其出现粗制滥造的现象,加之网络使用主体的多元性,使其颇受争议,不少人指出网络语言的乱用破坏了现代汉语的纯洁性,必须对其加以规范和引导。语言规划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处理语言本身及语言之间关系的科学,因此对正确认识并积极引导网络语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作者以语言规划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对网络语言进行规划的几点建议: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网络语言方面的法规并建立网络实名制;语言学家应该积极投身到对网络语言质量的分析与辨别的工作中;学校要致力于对学生进行网络语言与标准汉语差异性的教育;网民作为网络语言的创造者和使用者,要正确看待和使用网络语言。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网络语言的载体—网络媒体的定义、特征及影响,并对网络语言的定义、研究背景以及相关研究做了简要论述。第二部分从语言本身的层级对网络语言的构成进行了分析,包括语音、词形以及语义层面。第三部分进一步从网络语言所处的社会环境即政治、经济、文化、大众生活等领域来分析网络语言的构成。第四部分研究了网络语言产生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其内部原因包括语言本身的任意性、语言接触以及语言发展;外部原因主要是网民追求身份认同,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以及委婉说法来避免尴尬处境等。第五部分探讨了如何规范网络语言中的不良语言现象。作者认为应该在语言规划理论的指导下来积极规范和引导网络语言,并从政府、学者、学校及网民等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结论部分对全文做出了总结,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相关研究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