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改良Stegmann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1动物实验:选用日本大耳白家兔双眼后房内注入α-糜蛋白酶,制成高眼压模型;随机选择一眼行改良St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改良Stegmann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1动物实验:选用日本大耳白家兔双眼后房内注入α-糜蛋白酶,制成高眼压模型;随机选择一眼行改良Stegmann术,另一眼行小梁切除术,观察和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兔眼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眼压和滤过泡的变化,同时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测房水滤过通道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种手术方式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点的房水中TGF—β2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两种手术方式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点手术区组织中bFGF的表达情况。2临床研究:对2002年1月~2004年8月收治我院的17例(27眼)药物不能控制的中、晚期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改良Stegmann术,随访12个月,术后观察视力、眼压、眼内反应及UBM检查。 结果:1动物实验:(1)后房内注射α-糜蛋白酶(320U/0.25ml)可良好的诱导兔眼高眼压模型的建立,其成功率高达100%,且眼压稳定、持续时间长,眼部并发症少;(2)无论改良Stegmann术还是小梁切除术,各组兔眼术后眼压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且眼压下降幅度随术后观察时间的延长而减小,术后7天、14天兔眼眼压较术前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而术后21天、28天则较术前无显著性差异;其中,小梁切除术后3天、7天眼压下降幅度均显著高于改良Stegmann术,而术后14天、21天、28天两者之间则无显著性差异;(3)两种术式兔眼房水中TGF-β2表达均在术后骤然上升,7天后达到高峰,至术后21、28天房水中TGF-β2回落至术前水平;同样,两种术式滤过手术区组织bFGF表达也都在术后骤然上升,7天后达到高峰,至术后21、28天逐渐回落,但仍高于术前水平。其中,小梁切除术组兔眼术后7天滤过手术区组织bFGF的表达水平
其他文献
Ⅰ、Ⅱ、Ⅲ型干扰素虽都具有抗肿瘤潜能,但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有所不同。与干扰素治疗肿瘤相关的信号通路主要包括JAK-STAT、PI3K/AKT/mTOR、MAPK、NF-κB、c-Abl等。目前Ⅰ型
目的:研究多西他赛诱导的多倍体肿瘤细胞迁移、上皮间质转化特性及免疫细胞对其杀伤作用,以探讨多倍体肿瘤细胞在肿瘤复发中的潜在作用。方法:使用1 μmol/L多西他赛处理人非
目的:探究微小RNA(miR)-103a-3p/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在卵巢癌细胞增殖和血管拟生中的作用机制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通路的影响。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miR-10
跨膜蛋白(TMEM)是一类膜蛋白,又称整合膜蛋白,包含至少一个跨膜片段。其与恶性肿瘤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TMEM48、TMEM45A/B、TMEM14A、TMEM158和TMEM206起促瘤作用,TMEM25
角蛋白是上皮细胞的骨架蛋白,可参与调控肿瘤细胞的凋亡耐受、生长及迁移,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有的角蛋白在肿瘤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升高或高表达于肿瘤组织中,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
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是一组起源于胸腺后成熟T细胞的异质性疾病,传统治疗往往预后不佳,尤其是复发/难治外周T细胞淋巴瘤(r/rPTCL)。近年来多种新型抗肿瘤药物在r/rPTCL的治疗
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是转移性黑色素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但治疗过程中监测患者疾病进展和治疗反应是精准治疗及个体化治疗的关键。循环肿瘤DNA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液态活检”手段,
乳腺癌是起源于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铁死亡是一种新发现的、不同于细胞凋亡和坏死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目前研究表明,脂质过氧化物在细胞内的堆积这一铁死亡诱发的关键过
目的:研究长非编码RNA(lncRNA)肌动蛋白纤维相关蛋白1-反义RNA1(AFAP1-AS1)对甲状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正常甲状腺
肿瘤是进化的产物,靶向肿瘤进化是有希望的肿瘤治疗方法。肿瘤适应性治疗指通过选择适应和共同进化从而阻滞肿瘤进化,其方法是重构人体和肿瘤的血管、免疫、代谢、微生物群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