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摇篮:抗战时期浙江难童的救济与教养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action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各种慈善救济事业也得到了政府的关注。抗日战争时期,浙江省作为背靠大海又邻近长江的膏腴之地,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东南战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形势错综复杂,战火蔓延频仍,处于前线和后方交接区域,数以百万计的手无寸铁平民的家园被毁于一旦,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百姓更是嚎啕大哭,大量的难民流离失所,一大批衣衫褴褛的儿童流浪街头,孤苦无依。1938年国民政府成立振济委员会,它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难民救济与安置的最高机构,各省市县均设有分支机构。依靠政府的推动,浙省难童才有了归宿。难童主要来源于战区,分布范围广,类型复杂,管理难度大。那么,如何救济难童?如何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强韧的体魄?如何培育其成为一名合格的国民?这些都是当时国民政府和社会有识之士所必须面临的紧迫难题。而国民政府作为救济教养难童的主体,结合当时的条件和环境,竭尽所能地颁布和实施救济儿童政策。如浙江第一儿童保育院采取的特殊教育模式:基教班与职教班并存,同时践行“保教合一”的教育方针,使得难童的文化生产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而从制度设计上看,难童救济教养机构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总之,在烽火中生存下来的幸运儿童,无不是遭受了严重的劫难,但对他们而言又是幸运的。对于抗战时期浙江省难童的救济教养工作,我们着眼于当时正处于抗战这样一个大背景,本着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态度去分析,对其贡献不会过分夸大,对其不足也无需遮掩。抗战时期浙江的难童救济教养工作,不仅为我国延续了民族命脉,而且还培养了大量的建国人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他文献
北洋以后,司法独立已成法界共识,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亦对此明文确立。但党政双轨制下基层党部与司法的紧张关系和司法官们对党治的抵触使司法一直游离于国民政府的控制之外,司
[目的/意义]针对智库独立性问题,提出智库独立性存在多种理解,很有必要加强理论澄清与实践认知。[方法/过程]通过以美国为例,运用理论研究方法,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美国智库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对抗日本帝国主义。而这一时期也正是毛泽东在理论创造上的一个鼎盛时期,更是毛泽东思想发展的成熟时期,也
本文主要从迪化的市政机构和市政建设方面入手,以市政建设为侧重点,主要分析民国时期迪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城市规划、城市道路交通、城市排水、城市消防、城市防洪、环境卫生、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上海时装业在中国时装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产业组织形式,使民国时期上海时装业的产业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产业特色。本论文以二十世
该文结合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近年来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成就,探讨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和综合性医学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践效果,为今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因城市自身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南京市成立卫生局,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食品卫生管理。本文将1934年“毒盐案”作为南京市食品卫生管理理念的节点,以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教育水平落后,民众普遍蒙昧无知。为了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的需要,为了提高根据地群众的文化素质,特别是为了动员占人口半数的广大妇女积极抗战,在近代女学
天津新闻事业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呈现繁荣之势,其中《大公报》、《益世报》走出天津成为有全国影响力的大报,市民小报也层出不穷。这一时期天津的报人群体逐渐形成,在公共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