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子是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代表。在历史上,孟子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提,“孔孟之道”是儒家思想的代称,孟子成为儒家思想乃至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标志性人物。伦理思想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战国中后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深刻变革,群雄逐鹿,天下“定于一”的历史大势正在酝酿,诸子百家都在力图为变幻的时代提供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方案。孟子述仲尼之意,其思想虽然在纵横家大行其道的战国时代颇为不合时宜,因迂阔而不见用,但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迄今仍在继续。本论文由绪论、结语和七章的主体内容构成。论文系统梳理和阐释了孟子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哲学基础、主要内容以及现代意义。孟子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对人的存在问题及人性问题的探讨是孟子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孟子通过“人禽之别”命题,认为人是道德的存在,是人伦关系的存在,是精神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孟子王道仁政论、人伦论、义利论、道德修养论,构成了具有内在联系的伦理思想体系。孟子的人伦论通过强调人伦关系、人伦规范和人伦教化,试图将家庭、家族和政治、国家联结成为统一整体,从而将道德规范应用于社会治理层面,将当时无序而混乱的社会环境改造成为规范有序、和谐稳定的理想状态。孟子的义利论主张公利为义、私利为利,利循于义、以义导利,义利相权、必择于义,表现出孟子重义轻利、以义制利的价值导向和约束君王的政治伦理意图。孟子的王道仁政论倡导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提出“制民之产”、“取于民有制”,关注民生疾苦,蕴含着民本主义的思想精华。孟子的道德修养论从人之成善何以可能,人如何成善,人之成善何以必要和人之成善达至何种程度四个方面,倡导日新不已、浩然挺立的“大丈夫”人格。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孔孟共同塑造了儒家伦理思想的精神气质。孟子思想注重心性,开启了儒家伦理思想的超越路向。孟子提出一系列概念命题,完善了儒家伦理思想的规范体系。当然,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孟子思想不可避免地表现出道德决定论的倾向。但是,孟子思想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独特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来源,具有超越时代的思想价值与恒久魅力,可以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