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村民影像的起源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原住民影像”,“影像权利”发生转移,土著居民获得利用影像表达思想观念与在地文化的权利。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村民影像才正式以动态影像的方式在中国生根发芽,村民拿起摄像机记录在地文化,并凭借个人生活经验和文化情感编辑成一部完整影片。村民影像与主流纪录片相比,缺少的是华丽的包装,富余的是生活的质感,这得益于村民不受学院派所倡导的影像叙事原则的束缚,并根据村民自身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民影像的起源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原住民影像”,“影像权利”发生转移,土著居民获得利用影像表达思想观念与在地文化的权利。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村民影像才正式以动态影像的方式在中国生根发芽,村民拿起摄像机记录在地文化,并凭借个人生活经验和文化情感编辑成一部完整影片。村民影像与主流纪录片相比,缺少的是华丽的包装,富余的是生活的质感,这得益于村民不受学院派所倡导的影像叙事原则的束缚,并根据村民自身的文化感受、认知方式形成一套专属村民影像的文化书写方式。本论文的绪论中详细阐释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内容与方法。主体部分共包括六章,第一章对村民影像进行界定、梳理村民影像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对文化和文化书写进行分析。村民影像是在地村民(文化持有者)通过单纯的在地视角,借助摄像机对展演的文化事项进行真实、全面的记录,以展示自身文化立场,实现文化反思、社区教育等目的的纪实影像;第二章从文化书写者的角度出发,分析文化书写者的主体——在地村民在影像创作中的角色和任务,探讨参与村民影像创作的外来学者,他们为村民影像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第三章从文化书写内容的角度出发,以分类的方式探析村民影像在不同文化层面的书写内容与文化深描技巧,包括生态、物质、社群和精神四个层面的文化书写;第四章从文化书写方式的角度出发,分析村民在拍摄和编辑上采用的具体方式;第五章从文化书写成果应用的角度出发,分别以影像传播方式的延伸、村民文化身份的构建、社区乡土文化的建设三个方面的应用为例,探究村民影像文化书写具体的应用领域;第六章依据对村民影像文化书写各方面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村民影像当下文化书写的主要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对策,本论文认为当下困境在于身份认知、文化深描、影像技术和赋权发声四个方面,因此要着重发展社区沟通、影像档案和书写利益分配三个方面。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患者右心房组织受磷蛋白(phospholamban,PLB)及其调节蛋白钙调蛋白(CaMKⅡ)的mRNA水平、蛋白及磷酸化水平,探讨CaMKⅡ和PLB在心房纤颤(房颤)与
新安医家在消渴病的辨证治疗上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作者介绍了新安医籍记载的5位新安医家治疗消渴病的经验,并对其诊疗思路和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体现了新安医学的魅
利用藏西北羌塘草原荒漠生态功能区所辖39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0年逐月大风出现日数数据,采用现代统计方法分析了近40年该地区大风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40年藏西北荒漠
棉铃虫俗名"钻心虫",是一种多食性害虫,寄主植物达30多科200余种,是世界性危害棉花及其他作物的大害虫。1990年~1994年,我国黄河流域、西北内陆以及长江流域部分棉区深受其害,
“远取譬”的比喻方式、“省珠串”的句式以及表现“生命欲揶揄的神秘及悲哀的美丽”,是李金发诗的基本特点。这些特点改变了诗歌意象的肌质、组接方式并显现出一种不以意境为
中国居士佛教是大乘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佛教的终极关怀是世间,它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佛法的修炼来解决世间基本问题,出家修行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从根本上说,佛
<正>古代中医对糖尿病从心论治的认识糖尿病性心脏病按其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学中的"心悸"、"怔忡"、"胸痹"、"惊悸""胸痛"、"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证范畴。对其症状历
基于数据驱动的时间偏移的基本思想是利用隐含在地震波走时公式中的走时同相轴斜率来计算成像点的水平位置和垂直走时,直接将地震数据映射到成像空间。由于走时同相轴斜率属
实施大用户直购电政策增加了电网企业的购电量的不确定性,也增加电网企业在电力交易中面临的购电风险。为了尽可能地规避电力交易风险,在假设地区用电需求量是随机变量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电力用户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然而,因故障导致的停电给用户制造很多麻烦,增强了用户对停电的感知度。为了缩短故障抢修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