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公园中景亭的建筑特色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先进技术全球化倾向的新时代背景下,各地城市公园正蓬勃发展,景亭作为公园中最为常见、活跃的园林建筑不断增建。这给亭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传统传承和现代创新的挑战。在现代公园景亭的建设中,出现了景亭造型形象与环境不符、缺乏地域特色、同质化严重等现象,究其根源,是对地域园林建筑特色的认知不足和创新设计思想的缺失。岭南地区由于地理区位优势,始终得风气之先,面对社会发展的需求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其城市公园景亭的建造寻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以及多元文化融合下的特性彰显的问题更加凸显。同时,关于岭南园林亭的理论研究十分少,进一步导致对地域景亭建筑特色认知不足。广州是岭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岭南建筑园林的核心及代表地区。为探究岭南亭建筑的地域特色及其近现代发展之路,本文以广州城市公园的景亭为研究对象,围绕广州城市公园景亭的建筑特色以及发展演变展开。本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中外亭子的历史沿革及研究现状,梳理广州城市公园景亭的发展背景,在此理论基础上对广州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公园景亭进行实地调研,多角度探究景亭的建筑特色及成因,梳理总结其特征演变历程与发展特点,探讨其地域特色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设计之路。通过实地考察广州15个城市公园共计144个景亭,主要从以下两大方面对公园景亭进行建筑特色研究:(1)对广州城市公园景亭的建筑特色进行调研分析。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风格类型、材料结构、造型形制、装饰、工艺、色彩等方面入手,探讨广州城市公园景亭各个方面的建筑特色,并简要梳理其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2)对不同时期广州城市公园景亭的特征进行梳理归纳。结合景亭的发展背景及其多方面的建筑特色分析,梳理归纳广州城市公园景亭的近现代四个发展时期的特征,呈现其特征的演变历程。研究得出以下三大方面的结论:(1)广州城市公园景亭的地域性建筑特征可归纳为“轻巧通透、清新典雅”,其深层次的成因是受地域自然条件、岭南文化及环境观的综合影响而成。(2)广州城市公园景亭的特征发展体现了三大特点。一是具有时代阶段性,三是体现岭南地域性,三是体现了岭南文化特性,包括了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兼容性、务实性及创新性。(3)通过对广州城市公园景亭的建筑特色及其发展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3点思考及建议。一是景亭从传统材料至新型材料的采用上面临着传统技艺传承和新材料应用发展的重要挑战,需要结合当代先进技术使传统技艺的留存得到更好的传承,进一步解决新材料工艺的现代化发展问题,使景亭这一园林建筑的艺术魅力得以展现,丰富内涵,弘扬岭南建筑特点。二是公园中景亭的建设面临着传统特色融于现代文化创新设计的挑战,更需设计师对公园文化底蕴的理解,并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理念,用新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传统亭的艺术、文化内涵和造型特征,用现代设计手法,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景亭。三是公园中景亭的多元形式、新材料结构创新发展方面还有很大的创造发挥空间,应结合地域自然条件及文化特色,继续发扬岭南人创新求变,敢于天下先的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其他文献
面对城市化进程下水资源危机凸显、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亟待提升的问题,雨水植坛系统作为一种雨水收集利用设施,能够一定程度上节约城市的用水成本的同时,雨水植坛系统也能改善环境景观品质,广泛适应于多种城市空间场景,为提升城市已建成园林环境的空间品质和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提供新的途径。本文以雨水植坛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广州市各种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开展实地调查,总结雨水植坛系统的应用方式及技术要点;根据降水量数据和
学位
杂交兰集国兰的幽香典雅和大花蕙兰花大色艳的特点于一身,兼具观赏与经济价值,极具市场开发潜力。高效种苗生产技术体系是实现杂交兰产业化发展的前提,但目前种苗生产仍主要依靠管理者经验,尚未形成较完善的技术体系,严重制约了杂交兰产业的发展。因此,系统研究杂交兰种苗生产技术,建立种苗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对推动杂交兰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玉香兰’、‘华凤兰’、‘小凤兰’、‘宫粉佳人兰’和‘青州仙子兰
学位
姜花属(Hedychium)是姜科(Zingiber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全世界约50种,其中我国约30种。属内植物种类繁多、色彩丰富、香气浓郁,主要应用在园林观赏和观赏切花。目前的市场品种绝大部分为二倍体品种,存在花香与花色不能兼顾、瓶插寿命短、抗性较差等缺点。本研究以市场二倍体品种白姜花(H.coronarium,2n=2x=34)、金姜花(H.‘Jin’,2n=2x=34)和野生四倍体
学位
城市居民健康与社区建成环境具有密切联系。尤其是在亚热带湿热地区高密度城市中,常年高温高湿的环境在不同程度上会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为了探讨社区尺度下室外建成环境中的环境因子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与作用机制,本文在广州以四个社区为例开展了调研。研究抽取广州四个季节中具有代表性的若干天,对四个社区内样点的多个环境因子进行实测。使用SF-36量表对四个社区的居民开展了为期一年、多季度的随机抽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
学位
新型城镇化时期我国城市正由存量更新为主的集约高效内涵式城市更新”发展方式转变。2015年住建部提出大力开展“城市双修”工作,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是治理“城市病”、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和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效手段。伴随着城市物质空间与社会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变迁,街巷空间格局出现演变,并且大量原住居民迁移,使得一些承担记忆的载体快速消失,部分地区忽视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历史文化如何与现代生活融合,从而导致
学位
放眼全球,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加速,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不断出现,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恶化。探究如何可持续解决环境问题、如何与自然融洽相处等一系列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环境教育通过让被受教育者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引起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进而自发的解决环境问题,是一种为教育者提供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保护环境行为的动力支持的教育。高校校园是未来国家建设者学习和成长的地方,也是影响学生精神世界和价值观的
学位
报纸
东莞水乡地区承载着岭南水乡文明,是水乡气息最浓厚的地方。东莞水乡地区乡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农业优势,也荟萃了大量岭南水乡历史文化,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但随着东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落没有发挥出本底资源优势,甚至在城镇进程中遭到改造和摧毁。水乡格局的破坏、农业优势的丧失、历史文化资源的没落使乡村没能发挥出地方资源特色,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东莞水乡地区乡村保护对策的提出
学位
由于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居环境中硬质环境比例越来越高,在现有人口规模环境下难以大幅度地增加绿化面积。城市建设的重点也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更新,城镇化的发展和生态园林建设需要新的出路。如何提升建成环境的空间品质、优化微空间绿化环境将成为重要问题。已有学者研究的附生型生态混凝土和模块化设计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本论文基于对广州地区不同建成环境的调研,通过分析生态模块(以附生型生态混凝土为主
学位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