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研究颈部肿大淋巴结的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和超声造影表现,并与病理学“金标准”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超声造影在颈部肿大淋巴结性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97例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的97个颈部肿大淋巴结进行超声检查。超声检查仪器为PHILIPS iu22型,L9-3宽频线阵高分辨力探头,频率为3-9MHz,内置谐波成像技术(HI)、对比脉冲序列造影成像技术(CPS)、自动跟踪造影分析软件(ACQ)。先行常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全面扫查颈部,观察颈部肿大淋巴结的形态、纵横比、内部回声、边界、淋巴门是否缺失、评价淋巴结内血管分布模式。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颈部肿大淋巴结良恶性依据:淋巴结纵横比小于2、边缘不规则、淋巴门缺失或移位、内部回声不均质、周边型或混合型血流均是恶性淋巴结的诊断依据。根据上述依据判断淋巴结为恶性的诊断标准是:(1)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具有周边型或混合型血流之一者,并同时具备上述一种二维超声显像恶性征象者判断为恶性;(2)无血流型或淋巴门型并同时具备上述二种二维恶性征象的淋巴结诊断为恶性淋巴结【9】;不能达到上述恶性淋巴结诊断标准的均诊断为良性淋巴结。超声造影采用CPS技术,造影剂采用SonoVue。将淋巴结造影后的灌注模式分为四型:Ⅰ型(均匀显著灌注型),即整个淋巴结显著而均匀的增强;Ⅱ型(不均匀灌注型),即显著增强的淋巴结内见不规则低或无灌注区;Ⅲ型(微弱灌注型),整个淋巴结微弱灌注,灌注均匀或不均匀;Ⅳ型(环状灌注型),整个淋巴结只有周边灌注,其内没有明显灌注。将造影表现为Ⅰ型的淋巴结诊断为良性淋巴结,造影表现为Ⅱ、Ⅲ、Ⅳ型诊断为恶性淋巴结。造影定量分析采用QLAB软件,把感兴趣区(ROI)放置在淋巴结近包膜下皮质内高灌注区,ROI面积均为30平方毫米,应用ACQ自动描记时间-强度曲线,观察造影剂到达时间(AT)、峰值时间(TTP)、峰值强度(PI)和曲线下面积(AUC)。最后将淋巴结切除活检病理检查资料或已有病理结果与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造影后的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造影诊断恶性淋巴结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进行非配对t检验,百分率的比较采用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97枚(例)颈部肿大淋巴结经病理检查确定为淋巴结炎(非特异性感染)28枚,淋巴结结核(特异性感染)11枚,淋巴瘤16枚,淋巴结转移癌42枚。超声造影淋巴结灌注模式结果显示,淋巴结炎主要为Ⅰ型(26/28),淋巴结转移癌主要表现为Ⅱ型(30/42)或Ⅲ型(8/42),淋巴瘤主要表现为Ⅰ型(8/16)或Ⅲ型(7/16),淋巴结结核表现较为多样,Ⅰ型(7/11)、Ⅱ型(1/11)、Ⅲ型(1/11)、Ⅳ型(2/11)。超声造影判定颈部肿大淋巴结恶性的敏感度为84%(48/58),特异度87%(33/39),准确率83%(81/97)。常规彩色多普勒判定颈部肿大淋巴结恶性的敏感度为72%(42/58),特异性度41%(16/39),准确率为60%(58/97)。与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比,超声造影对诊断颈部恶性淋巴结特异度和准确率的提高有明显意义(p<0.05)。炎性、转移性、淋巴瘤和结核性四组淋巴结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比较:淋巴结炎曲线下面积高于淋巴结转移性癌、淋巴结结核、淋巴瘤(p<0.05)。炎性、转移性、结核性淋巴结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及峰值强度(PI)无显著差异(P均大于0.05),淋巴瘤造影剂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均短于炎性、转移性、结核性淋巴结(P均小于0.05),峰值强度(PI)均大于炎性、转移性、结核性淋巴结(P均小于0.05)。结论:超声造影后的灌注显像特征及造影后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分析能为颈部肿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依据。超声造影对颈淋巴结的鉴别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二维彩色多普勒,两者结合,能进一步提高超声在颈部淋巴结肿大定性诊断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