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化树种滞尘机制与叶片功能性状的响应研究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814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使得空气颗粒物污染越来越严重,对环境以及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身体健康都会产生巨大的危害。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已得到很大的改善,然而由于短期内污染物的持续累积和转化,区域空气污染治理任务仍然非常严峻。森林植被具有滞尘功能可以降低空气颗粒物浓度,被公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生态治理途径,然而沉积在叶片上的颗粒物会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因此,滞尘功能和污染耐受性都是城市绿化树种筛选与优化需要考虑的必要因素。叶片功能性状的差异不仅会影响树木生长,而且对外界环境变化具有最直接的反映。本研究设置森林植被区与非植被区、相对清洁区与空气颗粒物浓度较高区的对照,基于叶片功能性状,利用气溶胶再发生实验室模拟、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叶片生理指标分析等方法,运用典型天气和典型污染过程完整序列连续数据分析典型天气、污染过程、生长季和非生长季主要绿化树种的滞尘功能规律,阐明叶片生长和空气污染驱动下的微观结构变化以及对其滞尘能力的影响,探讨气体和颗粒污染物共存、相互作用、长期持续胁迫下叶片功能性状的敏感性与生态适应。得到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晴天、多云和雨天时森林植被区对颗粒物的削减效率更高,正削减效率维持占比更长,森林植被的滞尘功能强于极端沙尘天气。随着污染强度的增加,轻度污染过程的削减效率比重度污染过程更高,正削减效率维持占比更长,森林植被的滞尘功能变弱。生长季的削减效率和正削减效率维持占比均明显高于非生长季,生长季的滞尘功能明显强于非生长季。极端沙尘天气过程中,爆发期内强劲的风力和丰富的外源性沙尘共同作用导致森林植被的滞尘功能极低,末期外源性沙尘减少加上林内湍流作用增强而促进颗粒物的扩散,植被区颗粒物浓度低于非植被区。(2)对比典型条件下林分滞尘功能得到:1)从颗粒物粒径来看,除晴天和极端沙尘天气过程外,均为PM10的削减效率高于PM2.5,森林植被对PM10等粗颗粒物的削减效果更突出。2)从天气条件对削减效率影响上考虑,森林植被对于PM2.5的削减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晴天、轻度污染过程、多云、雨天、极端沙尘天气过程、非生长季重度污染过程、生长季重度污染过程。对于PM10的削减效率而言,其变化规律表现为:轻度污染过程>多云>雨天>生长季重度污染过程>晴天>非生长季重度污染过程>极端沙尘天气过程。与其它过程相比,极端沙尘天气过程中森林植被的滞尘功能与外源性沙尘及风力关系密切。(3)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和矮紫杉(Taxus cuspidata var.)三个常绿树种的老叶单位叶面积总悬浮颗粒物(TSP)、PM10、PM2.5和PM1滞纳量均高于新叶,且新叶与老叶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纳量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新叶时,侧柏TSP和PM10滞纳量最高,矮紫杉PM2.5和PM1滞纳量最高;油松新、老叶颗粒物滞纳量均高于侧柏和矮紫杉。除PM10外,不同树种间颗粒物滞纳量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p<0.001)。侧柏、油松、国槐(Sophora japonica)、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和银杏(Ginkgo biloba)五个树种的TSP、PM10滞纳量为朝阳公园高于北京植物园;而PM2.5和PM1滞纳量则规律不相同。不同污染强度区域间叶片各粒径颗粒物滞纳量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五个树种叶片滞纳颗粒物量总体上由高到低依次为侧柏、油松、毛白杨、银杏和国槐,树种间的颗粒物滞纳量也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p<0.001)。(4)由叶片生长和空气污染强度引起的叶片微观结构变化会改变叶片粗糙度而影响其颗粒物滞纳能力。随着叶龄的增加,由于表皮蜡质层的机械磨损和化学破坏使得针叶的粗糙度Rq值增加,是导致叶片颗粒物滞纳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与北京植物园相比,朝阳公园叶片的气孔、蜡质层、绒毛和表面纹理等微观结构的变化增加了其粗糙度Rq值,且叶片下表面增加更明显,因此叶片滞尘能力明显增强。极端沙尘天气过程中,叶片滞纳颗粒物增加明显,尤其是春季刚展叶的落叶树种叶片滞尘作用更为显著,沟槽结构发达的叶片表面能够滞纳较多的颗粒物。(5)随着污染胁迫的增强,叶片气孔密度增加,气孔指数减小,绒毛变长变稀疏,叶片形态性状发生了适应性变化。叶片粗糙度亦随着污染强度加重而表现出增大的规律。空气污染胁迫下,侧柏、油松、雪松(Cedrus deodara)、国槐、毛白杨和银杏6个树种叶片生理性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为叶绿素降解,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均降低;细胞膜结构均受到破坏,细胞质膜透性增大;糖类合成增加,叶片内可溶性总糖、多糖、葡萄糖和果糖出现积累;抗坏血酸含量升高。叶片通过调节生理生化水平,缓和并适应污染物对细胞的伤害,增强自身抗逆性以保证细胞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基于综合多参数分析得到各树种的空气污染耐受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国槐、银杏、油松、毛白杨、雪松和侧柏。
其他文献
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面积最大、结构最复杂、功能最稳定、生物量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环境条件。监测森林中乔木的生长发育状况,不仅可以为森林资源利用提供基本信息,同时也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森林与环境系统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林业提供数据支撑。冠长、冠长率是树木活力、木材质量和树木抗逆性的重要指标,利用枝下高预测冠长是获得冠长的有效方法。激光雷达在大尺度研究区域森林调
学位
(S)-芳樟醇是一种单萜化合物,具有多种突出的生物活性与功效,已广泛应用于化妆品、调味品和医药等领域。目前,天然芳樟醇主要从芳樟木油和芫荽子油等香料中分离获得,受到植物资源的制约。人工合成的芳樟醇主要为消旋体,生物活性和商品价值均较低。因此,利用基因工程和代谢工程技术生物合成(S)-芳樟醇受到关注。本文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为宿主菌株,引入外源芳樟醇合酶基因
学位
重金属因持续污染环境,及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及人类健康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植物修复与生长调节剂联合使用因具有成本低廉、简单易行且环保有效等优点而成为近年来解决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措施。铅(Lead,Pb)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危害性较强的重金属之一,因此,控制和有效治理铅污染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能够促进重金属胁迫下植物体内离子吸
学位
岷江冷杉林(Abies fargesii var.faxoniana forest)是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区岷江水源涵养林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采伐而遭到破坏。森林更新是森林恢复的关键,而幼树对生境的适应是更新个体成功建立的关键,生境中的温度、光照、土壤养分等非生物因子是影响幼树生长建立的重要因子。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l fungi,EMF)能提升宿主
学位
制造业在我国占据重要地位,其中机械模具因其塑形精度高、生产效率高的优势,在制造业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然而,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传统的模具样式单一、精度和效率都有待提高,无法适应当前日益增长的产品多样化生产需求。随着技术的日益发展,数控加工技术应运而生。文章从国内机械模具制造存在的问题出发,介绍了数控加工制造技术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了数控技术在机械模具加工制造领域的应用优势,并对其在机械模具
期刊
竹材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因此被广泛的用作工程材料。然而,作为一种天然的各向异性非均质材料,其内部不可避免的存在弱界面、细胞间隙、纹孔等,这些薄弱层在受到外力的作用下会引发微小裂纹的产生,削弱竹材的强度,使得竹结构变得易于破坏。研究竹材受载荷后,这些薄弱层的变化及裂纹的演化规则,用断裂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竹材的断裂破坏行为,有助于提高竹材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是扩大竹材在工程领域进一步应用
学位
近年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提升,在互联网领域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人们实现了“线上消费”和“线下购物”活动的无缝对接,传统的商业营销手段对网络环境发展的影响呈现出了纷繁的形式,与规模庞大复杂以及分工明确的灰色甚至黑色产业链同时出现的是对网络交易市场以及交易秩序的极大破坏和扰乱。其中“网络刷单”这一行为最为典型。所谓网络刷单是指经营网店的店家为了提高销量、提升店铺的荣誉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而进
学位
我国木材需求量大,进口占比高,发展速生人工林是解决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粗皮桉是优良的桉树树种,可做纸浆材和实木用材,其材性性状的改良是提高粗皮桉利用价值的关键。我国目前对粗皮桉的改良进行到第二世代,在构建粗皮桉第三代群体之前,需要对前2个世代粗皮桉群体有深入的了解。本研究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WGR)技术,分析粗皮桉第一代群体23个种源196个家系、第二代群体220个家系的变异位点,目的是分析2
学位
采取合理森林经营措施来提高林分生产力,降低土壤CO2排放量,已成为增强森林碳汇功能和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然而,森林经营后森林地上和地下生态过程的协同变化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土壤碳排放的空间异质性,加之其他因素的的影响导致揭示营林措施与碳循环过程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因此,为了精确估算营林措施对土壤碳库的作用,必须解决其在小尺度上的空间变异性并确定主控因素,以科学认识森林经营管理对土壤碳库的调控机
学位
黏弹性是影响木材加工和利用的关键特性,主要取决于木材自身正交异向构造、木材中水分、所处的温湿度环境以及所经受的处理历程。本论文系统研究了降温、升温及温度循环过程中不同含水率(0.6%~300%)木材正交异向黏弹行为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木材正交异向黏弹行为对水分和温度的响应机制。本论文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心材为研究对象,利用动态力学分析仪(DMA 2980),采用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