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孔子思想的主要继承者和发扬者,孟子将孔子的仁学发展为以仁政为中心的仁和思想。具体来说,表现为家庭、政治和社会三个层面,其中,以五伦为中心的家庭仁和是基础,以王者发扬仁心以行仁政的政治仁和为中心,以教化和爱物为主题的社会仁和是最终归宿。从根本上看,孟子的仁和思想是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人天生的禀性是善的,即其所谓“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孟子·告子章句上》)这也是性善论的理论取向和出发点。而性善论的核心就是由“四心”至“四端”之说,这里的“四端”又是“四德”的萌芽。由“四端”达到“四德”需要扩充和培育。另外孟子认为人的本性还需要保持和修养,否则容易失掉本性,并提出了持养的方法:寡欲、诚意和培养浩然之气。五伦来源于个体本然的血脉亲情,作为先验的善心或者是仁心,可以用来处理家族、宗法内部的人际关系,进而直至社会秩序的构建。这是因为在宗法社会里,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共同性即家国同构,家庭是缩小的国家,国家是扩大的家庭,家庭、家族、国家三位一体,血缘是把三者联系起来的天然纽带,等级尊卑次序是其核心内容。国家的稳定依赖家庭的安宁,有了家庭的稳定,才有国家的安宁。因此,孝悌在家庭稳定中就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孟子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即如果人人在家里都能做到孝敬父母、尊重长者,那么宗法社会就稳固了,天下也就稳定太平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人人包括统治者都有一个区别禽兽的天生就有的“不忍人之心”,仁政只不过是君主涵养扩充自己的仁心并将其扩充到政治领域。另外,仁政能否实行主要取决于国君能否“推恩”,而仁政的主要内容是保民、养民和教民。孟子的社会仁和是以个体的性善为起点,分为教化与爱物两个层次,通过“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的途径,促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仁爱万物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孟子仁和思想就是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注重以孝悌为根基的人伦道德(即五常)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大作用,呈现出养心—修身—仁政—教化—人和的逻辑结构,反映出儒家内圣外王、家国天下一气打通的理论特点。孟子仁和哲学既有积极意义,也有其局限性,要辩证地看待。我们既要看到家庭仁和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政治仁和注重对民本的关注,社会仁和凸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要看到家庭仁和对个性的束缚,政治仁和的空想性,社会仁和的朴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