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结合植骨与非植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60例,随机分为两组,植骨组与非植骨组各30例。所有病例均采用“扣挤”及“经皮撬拨”等系列中医正骨手法复位骨折,并测量骨折复位后遗留的骨缺损体积,然后对植骨组采用小切口植骨,非植骨组不进行植骨。术后定期进行X线检查,测量四项指标(后关节面的台阶、Bo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中部宽度);记录术后24周后关节面台阶>1mm的病例所对应的骨缺损体积;观察48周及56周足部功能恢复情况并参照适合国人的张铁良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最后对两组病例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进一步得出结论。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50周以上的随访,骨折均达到解剖或近解剖复位并骨性愈合,无针孔、切口处感染及皮肤坏死的情况。术后当天、术后5周及术后12周四项指标组间、组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4周Gissane角、跟骨宽度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跟骨后关节面的台阶、Bohler角组间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24周后关节面台阶>1mm的病例全部出现在非植骨组,共计14例(其中1<V≤2cm3的2例,2<V≤3cm3的8例,V>3cm3的4例),平均值为2.30±0.71cm3,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后关节面台阶>1mm所对应的骨缺损体积的单侧置信下限为1.96cm3。术后48周优良率及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骨缺损体积>2cm3的两组患者行功能评分比较:术后48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6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植骨组优于非植骨组。结论:1.手法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可以使骨折得到良好的复位及牢靠的固定。2.骨折复位后遗留的骨缺损体积≤1.96cm3时无需植骨,而体积>1.96cm3时进行植骨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所以运用手法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术中根据骨缺损体积的大小选择性植骨,既能有效预防后期的骨折再移位,又可以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