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小粒矮秆突变体sgd1(t)的表型分析及基因精细定位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j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株高作为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直接关系到水稻的产量,株高过高容易引起植株倒伏产量减产,适当矮化则可以达到抗倒、增产的目的。对矮杆水稻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和完善矮源多样性,进而加以利用,以避免目前水稻矮杆品种单一的遗传特性,为水稻育种实现新的产量突破创造条件。因此发掘和鉴定新的矮杆基因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实验室从日本晴(Nipponbare)T-DNA插入突变体库中筛选发现了一个小粒矮杆突变体,经潮霉素鉴定该突变表型与T-DNA插入无关,推测应为组培过程中引起的突变,暂命名为sgd1(t)。本文分析了sgd1(t)的遗传特性,同时结合生理生化、细胞学形态观察和激素敏感性实验,初步剖析了矮秆形成的原因,并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对目标基因sgd1(t)进行了精细定位。主要结果如下:   (1)成熟期突变体sgd1(t)株高约为35厘米左右,为野生型日本晴(110厘米)的34.31%。与野生型日本晴相比,sgd1(t)植株表现为所有节间不能完全伸长,穗子及各节间均缩短,植株矮化;粒型圆小、颖壳厚实且呈现暗黄色;叶片短而宽、叶色深绿,叶绿素含量升高;穗短而紧凑,分蘖数略微增多,抽穗和开花时间均延迟,育性差且结实率很低;   (2)电镜扫描观察茎杆及颖壳细胞学形态。结果发现,和日本晴相比,sgd1(t)茎杆细胞未能形成正常的细胞列,细胞形状发生改变,这是导致植株矮化的直接原因;颖壳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呈不规则状,细胞形状发生改变,导致整体细胞呈现小突起状,而颖壳横切面细胞发育不正常,细胞形态发生变化,不规则,大小不一,从而导致细胞排列混乱,这是造成sgd1(t)颖壳表皮粗糙、厚实的直接原因;   (3)通过不同浓度梯度的GA3和BL处理,发现sgd1(t)对赤霉素敏感,而对油菜素内酯不敏感,在GA3浓度为10-4(M)处理时能恢复到和日本晴相近的表型。因此,推测sgd1(t)的赤霉素信号传导途径是正常的,下一步待测内源赤霉素含量,以确定sgd1(t)基因是否与GA合成相关;   (4)通过遗传分析实验表明该突变性状是由隐性单基因sgd1(t)控制;利用2010年sgd1(t)/PusherF2群体及2011年sgd1(t)/PusherF2∶3群体,共1235株矮杆纯合隐性单株,最终将sgd1(t)定位在第9染色体短臂端着丝粒附近553kb的区域范围内。
其他文献
倒伏不仅影响水稻的产量而且影响水稻的品质。矮化育种的结果是水稻品种的抗倒性明显增强,经济系数提高。但就生物产量而言,并无大的改变。当产量达到一定水平以后,进一步高产必须在生物产量上有所突破。增加生物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增加株高,这样就带来倒伏的危险。非株高的抗倒因素就成为水稻进一步高产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影响倒伏的各种因素中,茎秆的物理性状是影响倒伏的主要因素,茎秆的机械强度是抗倒伏最重要的育种选择
核心素养是指一个学生个人能力中最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全面提高学生个人能力的关键。培养好学生们的核心素养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在这一学科上的能力,所以教师要注重全面促进
探究式教学的形式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们将科目教材作为基础,去引导启迪学生们把想到的问题提出来,凭借每个学生的自我思考或者进行小组讨论的方式来探究问题,把自身学到的知识
高中化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生活中可以经常发现很多化学现象。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该将化学与生活进行有效的结合,在实际生活中不断的发现化学现象,在化学实验中引
新课程给初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并且增加了教学实践环节。为满足教学要求,实现教学目标的完善,本文结合微课、思维导图、课程
高中是学生整体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此阶段的学习影响和决定了学生后阶段的教学。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考也逐渐发展和演化出了新模式。在高考新模式理念下,学生
棉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提高其产量和纤维品质始终是育种工作的重要目标。由于棉花产量和品质性状都是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的数量性状,利用传统育种手段对其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具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不受空间限制的特点,再加上微课直观的教学形式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所以它在教学中就得到了非常广泛地运用。在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初中物理课程中也在积极进行信息化的改革,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指导学生学习各种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在初中物理课程中教师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下,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效的落实地理的实践力,培养学生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