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边塞诗作为中国唐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乎从其产生就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但对边塞诗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则始于20世纪20年代。边塞诗的研究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发轫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在这三个阶段,学者们纷纷结合各种批评理论对边塞诗进行解读,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一些学者开始借鉴认知科学某些分支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文学研究,比如主要基于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发展而来的认知诗学,基于认知文化研究发展而来的认知文学研究等。认知诗学是建立在认知科学基础之上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强调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文学文本进行解读与阐释,关注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心智活动和认知机制。图形-背景理论是完形心理学家根据视觉感知而得出的研究成果,是认知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形是认知中较为突出的部分,拥有完整的结构并且易获知觉者注意。它的基本特点是有形状、结构和较强的连贯性。相反,背景在认知中凸显程度较低,可视为图形的环境或在认知上的参照点。它的基本特点是缺乏结构和形状,连贯性较差。由此可见,图形比背景更为突出,更易辨认和记忆。人们在感知事物时,不能同时感知到图形和背景,即图形-背景分离原则。该原则是图形-背景理论中的核心原则,不仅可以用来解释人们对于空间组织的认知方式,还可以用于对语言组织的认知分析。本文拟基于认知诗学框架下的图形-背景理论尝试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解读边塞诗,旨在通过对具体所选边塞诗的分析,尝试探讨图形-背景理论在边塞诗阅读中对读者解读其主题与意象的作用,并对其过程做出详细阐释。经研究表明,图形-背景理论对揭示读者在解读边塞诗时的认知心理过程具有实际的可行性和强大的阐释力。同时,由于本文以读者的认知过程为主体进行研究,这样就弥补了前人在边塞诗上多以文本为主体进行研究而造成的空白,并且也为今后诗歌的分析提供一种借鉴。由于认知诗学处在形成、发展之中,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成熟,因此本研究可能有不够周密之处;另一方面,本研究可算是图形-背景理论在诗歌分析中的可行性之一次尝试与验证,以期能为图形-背景理论的实践应用增添新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