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充满着危机,而人不再作为意义存在物而存在,则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危机!被人们寄予厚望的教育不仅对这一社会危机毫无招架,其自身反而被这一现象所浸染和“绑架”,偏离了其本应出发点。人们不禁要问,教育能否改变这个社会?在对教育的一片批评、指责声中,朱永新和他的新教育悄悄开始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教育探索与实践,其中最为重要的行动就是“营造书香校园”的行动。十多年来,一方面新教育开展的阅读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需要反思与总结;另一方面,新教育阅读实践的深入持续推广也迫切需要理论的宣传和指导。基于此,本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探讨阅读的本质、过程、价值、危机,并据此全面阐述了教育生活对阅读危机的拯救,以及阅读对教育生活变革的重要意义性。 第一章:在综合分析接受论、互动论、建构论和泛对象论等阅读界定的基础上,提出阅读在本质上是基于文本对话而实现人之自我构建的一种实践活动。并把阅读的对象限定为书面文本;把阅读过程概括为一种基于文本理解与对话的活动;提出阅读的目的是实现人的自我构建。并以此为据分析了当下主流的各种阅读方式及其意义。 第二章:尝试分析现代阅读论中,关于“意义是如何产生的”问题。传统阅读观没有区分“文本的意义”与“读者产生的意义”之间的差别,也没有区分“文本的意义”本身所包括的“文本自身的含义”与“文本的价值”这两重涵义,因此都不能彻底地解决阅读活动中的意义获得问题。笔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性原则出发,坚持“客观主义”的解释学立场,即承认有一个不随读者主观意志改变而改变的“意义本身”。并提出对文本意义的正确理解是相对的,一切理解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历史的理解,理解永远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最后指出了传统阅读的评价原则——“多元有界”的局限,提出了新的阅读评价原则——“深浅有度”。 第三章:从阅读对个体、社会、民族三个层面详细阐述了阅读的当代价值。文章首先论述了阅读对个体信息、知识的获取和精神的发育两个维度的重要意义;其次分析了阅读对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政治文明、社会和谐的基础性作用;最后以犹太民族为例,论述了阅读对民族与未来的重大价值。 第四章:从阅读图像化、网络化、功利化三个角度全面分析了阅读在现代社会所遭遇的危机,并指出这样的危机源于现代社会对人类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变革——媒介工具和商品逻辑的解释框架。 第五章:指出阅读的危机表现在阅读价值功利性对人文性的相斥、断裂与僭越,实质上是人类理性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互关系在阅读这一特殊的人类活动上的表现。并指出当下的我们所期待的阅读革命不是阅读媒介的革命,而是要实现由功利性阅读向价值性阅读的根本性转变。接着以杜威的教育生活理论为引,阐述了这一转变在教育生活中的可行性。最后对阅读成为一种生活做了可能性与冲突性的探讨,并结合新教育营造书香校园的阅读实践为例,分析了这种可能性空间。 第六章:在分析了在由功利性阅读向价值性阅读转变,即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阅读给教育生活带来的变革意义。在知识产生维度,指出了理性主义知识观与经验主义知识观的不足,提出了建构主义知识观在教育知识观领域内的进步,随后指出现代阅读中理解与对话的精神实质与受教育者知识建构的内在一致性;在精神成长维度,指出了精神生成的两个条件:“自我”在场与“对话”,并详细分析了阅读,尤其是在经典阅读,这两大条件的产生与作用机理。 在结语部分,笔者畅想了从书香校园走向书香社会的行动路径,从而实现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