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颈性眩晕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病因病机复杂,病程较长,症状反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本研究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普通针刺疗法和针刺四神聪穴为主的治疗方法对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和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善情况,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差异,初步探讨针刺四神聪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颈性眩晕提供可供参考、易于推广的治疗方法,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所有观察病例均来源于武汉市中医医院脑病科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的门诊及住院病人,并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本次研究所纳入的72例患者按其就诊的先后次序参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研究过程中有5例脱落(治疗组3例,对照组2例),不作统计。实际纳入统计范围治疗组33例,对照组34例。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一般情况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同时根据经颅多普勒显示患者基底动脉血流情况将两组患者进一步分为低流速型和高流速型,分别比较两型患者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均选取百会、风池、天柱、大杼穴,患者取俯卧位,针刺局部皮肤以75%的酒精棉球常规消毒,使用0.25×40mm毫针常规针刺,并取双侧天柱及大杼穴加以电针刺激,选用G-6805低频脉冲治疗仪,直流电,连续波,频率为2Hz,刺激强度从0档开始逐渐加大,以患者能耐受且舒适为度,最高强度不超过2档,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取四神聪穴,诸穴均用平补平泻,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连续针5次为1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天,共治疗2疗程后,依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对两组患者再次进行评分,检测治疗后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并随访3个月观察症状是否反复。结果统计结果表明,2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均较前有所好转。对比治疗后2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和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综合疗效评定,针刺四神聪组治愈率69.70%,愈显率90.91%,总有效率93.94%,普通针刺组治愈率44.12%,愈显率73.53%,总有效率85.29%,针刺四神聪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结论针刺四神聪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有双向调节作用,并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且操作简便、安全无副作用、患者耐受度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