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棉遗传效应及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关系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mqspthc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以其显著产量优势和抗虫效果深受广大棉农喜爱,其优势表现以及杂种优势产生机理已成为棉花杂种优势研究热点。本文采用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模型(ADE),较系统地探讨了不同生态环境下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产量和品质性状遗传效应,以及优势表达与环境互作关系;同时利用基因差显技术(DDRT-PCR),首次从基因表达水平上初步探讨了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优势表达机理,为转基因抗虫杂交棉育种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为揭示棉花杂种优势产生的生物学基础积累新的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在不同生态环境下产量性状超亲优势普遍存在,尤其以皮棉产量和子棉产量为强,铃数次之。在高产水平环境中,杂交种和亲本产量水平均较高,杂种优势不明显;在产量水平相对较低的环境下,杂交种产量水平相对较低,但超亲优势显著,表明杂交种产量相对稳定,而亲本产量水平发挥受环境影响较大。品质性状随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但超亲优势表现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铃数与产量最为密切,所以单株结铃性强是杂交种选育的重点;铃数、铃重和衣分三者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通过亲本选配,这三个性状可以同步提高。品质性状之间相关性不一致,麦克隆值与多数品质性状呈显著正相关,表明选配高产优质杂交组合时,一定要注重较低麦克隆值材料的选择。 单铃重、衣分、皮棉产量和伸长率、2.5%跨长、比强度、麦克隆值主要受遗传主效因控制,子棉产量、亩铃数和整齐度受环境效应影响非常明显;在遗传主效应中,除铃重外,其余4个产量性状中显性效应值大于加性效应值,5个品质性状加性效应值均大于显性效应值,表明产量性状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而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不明显。通过群体平均优势(Hpm)和群体超亲优势(Hpb)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皮棉产量、衣分稳定性较好,子棉产量和铃数稳定性较差。产量性状与环境互作效应值较大,而品质性状与环境互作效应值较小,表明棉花品质性状在一个环境可选育,而产量性状必需结合生态环境进行选育,才能达到育种目标。根据各组合F1产量性状基因型值和杂种优势分析表明,组合P6×P10、P6×P9、P4×P10分别具有显著的皮棉产量、铃重、衣分群体优势和超亲优势。 在基因差显过程中,2次扩增可重复率达70.1%,表明在扩增过程中存在较高的假阳性,通过重复PCR扩增,统计稳定扩增的条带,可减少假阳性干扰。盛花期叶片基因差异表达中,单亲表达一致模式(M4)与所有产量性状均呈正相关,并且与单位面积铃数相关达显著水平,其它各种模式与杂种性状表型值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单亲表达沉默模式(M2)与单位面积铃数杂种优势呈显著负相关,杂种特异表达(M3)与皮棉产量杂种优势呈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盛花期叶片中的基因显性表达和特异表达有利于产量形成和杂种优势发挥。 产量高、中、低优势组合与其亲本基因差异表达比例从蕾期到花铃期总体上呈递减趋势,高优势组合差异表达比例在4个时期均高于低优势和中优势组合,表明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发挥密切相关;杂种特异表达在前3个时期高优势组合要高于中或低优势组合,
其他文献
小尺度空间范围的游憩地理环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该文以中小城市免费公园游憩者空间行为为研究对象,以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公园为案例研究区域,分析了基于微观空间的中
以抽穗扬花期对温度敏感、且在耐热性方面具有显著差异的两个早稻品种耐热品种996及热敏感品种4628为材料,通过人工气候室控温(8:00-17:00,37℃,17:00-8:00,30℃),并以自然常温为对
行政机构作为各种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在规范财务纪律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介绍行政事业机构中会计风险特点和重要性,以及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和原因分析
本研究应用水稻协青早A/(协青早B/密阳46)F6、协青早A/(珍汕97B/密阳46)F6及珍汕97A/(珍汕97B/密阳46)F6三套测交群体,开展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遗传机理及恢复基因定位研究。首次对水
保水采煤理念是基于榆神府矿区开发初期采煤引起的潜水位下降、植被退化而提出的。经过多年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已初步建立了保水采煤技术体系,有效指导了生态脆弱矿区煤炭资
本试验主要研究天然棕色棉纤维色素的化学成分、色素的合成地点、棉纤维发育与色素合成之间关系以及棕色棉SRAP分子标记,以期为彩色棉育种提供依据和参考。本文首先系统研究
采矿是从地层内获取煤炭资源的过程,是一次对矿区地层的扰动,必然引起岩层运动和地层内应力场与裂隙场的改变,从而影响矿压显现、地下水流失和地表沉陷等安全与环境问题。因
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是面向公众提供科技报告服务的重要窗口,是科研人员与社会大众获取国内科技报告资源最重要的途径。文章将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特点与用户满意度理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