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是青藏高原及其周边高海拔地区分布的一种珍稀食药用菌。自冬虫夏草正式命名以来,一些近缘物种先后描述发表。这些物种有的在外观上与冬虫夏草很难区分,在产区经常当作冬虫夏草售卖。而且,基于DNA序列的研究表明,还有一些在冬虫夏草产区被描述发表的物种可能是冬虫夏草的同物异名,由于缺乏对模式标本的研究,目前Index Fungorum仍将这些名称作为单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21700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是青藏高原及其周边高海拔地区分布的一种珍稀食药用菌。自冬虫夏草正式命名以来,一些近缘物种先后描述发表。这些物种有的在外观上与冬虫夏草很难区分,在产区经常当作冬虫夏草售卖。而且,基于DNA序列的研究表明,还有一些在冬虫夏草产区被描述发表的物种可能是冬虫夏草的同物异名,由于缺乏对模式标本的研究,目前Index Fungorum仍将这些名称作为单独的物种处理。这些分类学问题导致冬虫夏草物种概念存在争议,市场上出现大量的伪品,消费者很难区分,也很难维权。此外,不同产地的冬虫夏草内外品质存在差异,因此价格也相差较大,一般认为西藏那曲和青海玉树等地的冬虫夏草品质普遍较好,价格较高。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可靠的、易于操作、快速准确的产地溯源方法可用于区分不同产地的冬虫夏草。通过对冬虫夏草及其近源种老君山线虫草(O.laojunshanensis)、兰坪线虫草(O.lanpingensis)和峨眉线虫草(O.emeiensis),以及同物异名阔孢线虫草(O.crassispora)、康定线虫草(O.kangdingensis)、多轴线虫草(O.multiaxialis)、尼泊尔线虫草(O.nepalensis)和甘肃线虫草(O.gansuensis)进行系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澄清物种概念并建立可靠的分子鉴定体系。野外采集获得了可供研究的冬虫夏草和4个近缘物种的标本材料,野外采集的标本采用CTAB法进行DNA提取,扩增ITS片段。4个同物异名的实验材料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隐花植物标本馆的原始材料,这些借阅的标本材料采用Chelex-100法进行DNA提取,扩增ITS片段。最后共获得56条ITS序列,包含阔孢线虫草1条、峨眉线虫草2条(其中1条为GenBank下载序列)、康定线虫草2条、兰坪线虫草5条、老君山线虫草8条、多轴线虫草1条、尼泊尔线虫草1条(GenBank下载序列)、冬虫夏草24条、西藏林芝地区采集的疑似新种7条、西藏陈塘镇采集的疑似新种5条。这些序列经过软件和手动调整处理后,加上比对时的引入空格最终长度为582 bp。以峨眉线虫草作为外群,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构建系统发育树。ITS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峨眉线虫草、兰坪线虫草、老君山线虫草均形成独立的分支,与冬虫夏草可以明显区分,而阔孢线虫草、康定线虫草、多轴线虫草、尼泊尔线虫草和冬虫夏草聚在一个分支,是冬虫夏草的同物异名。另外,研究还发现采自西藏林芝地区和日喀则定结县陈塘镇的两个跟冬虫夏草近似的物种,在系统发育分析中形成单独的分支,可能为新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广泛应用于动植物和真菌的物种鉴别,本研究尝试结合使用真菌标准条形码ITS片段以及昆虫的标准条形码CO1片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单倍型分析,在大量取样的基础上实现冬虫夏草的产地溯源。本研究使用215份天然冬虫夏草样品,这些样品产自青藏高原地区的75个县:包括西藏43个县、青海14个县、四川省13个县,甘肃3个县和云南2个县,覆盖了冬虫夏草的主要产区。对215份冬虫夏草标本进行DNA提取、ITS和CO1扩增,以单个碱基差异为一个单倍型的原则进行单倍型分析,再将单倍型进行组合发现:冬虫夏草的ITS序列可划分为24个单倍型,CO1可划分为78个单倍型,两者结合可得到99个单倍型,也即区分99个冬虫夏草产地,基本满足冬虫夏草产地溯源的需求。本研究构建的冬虫夏草产地溯源体系,操作简单快速、结果准确,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船舶电气设备放样是船舶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放样是否准确会直接影响船舶的输电损耗、航行性能和结构强度。考虑到船舶空间的复杂性、船舶设备选型的多样性以及船舶建造的经济性,需要设计人员反复设计、精益求精。传统的设计是借助CAD系统提供的交互方式,人工解决设计中的一系列问题。这使得设计过程冗长且效率低下。其次,电气设备放样须参照系统图,然而系统图关键信息的提取多采用人工方式,其人力投入大、效率低。且在中后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旧城区人口密度高、房屋质量差、基础设施陈旧等问题逐渐显露,使得旧城区与新城区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城市规模逐步壮大,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促使旧城区改造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为缩小旧城区与新城区间的发展差距,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使更多的人民群众能够享受惬意舒适的城市生活,旧城区改造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一项需要长期开展的工作。本文致力于旧城区改造项目
社交网络中的谣言源的定位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它有助于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多种信息传播问题,例如病毒的扩散,谣言传播,水污染的扩散源,计算机病毒的定位等。然而,常见的源定位方法都是针对单个传播源的,而且定位方法受到环境、传输通道等多种客观要求的限制,然而现实中的源往往是由多个构成,且初始的感染时间和受感染的个体数常常是未知的。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社交网络的结构特征及传播规则入手,深入研究了社交网络
第一部分 NOSES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分析背景与目的:膳食结构的变化加上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多重影响,便秘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在西方国家和亚洲,慢性便秘患者中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mission constipation,STC)发病率为13-37%,顽固性慢传输型便秘病程长、治疗复杂、疗效差,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从而逐渐焦虑抑郁,甚至有产生轻生的想法。STC的治疗首
手势估计问题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解决这个难点的有效方法就是运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手势估计,卷积神经网络不仅减少模型参数,而且能够对大量的图片数据进行处理,保留有效的图片特征。手势估计一般将输入的手势图像直接映射到手关键点坐标,但是当深度模糊、自遮挡、手部复杂而快速的运动以及严重咬合的极端情况发生时,存在一些不足:(1)传统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手势估计时没有考虑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2
情感在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识别人类的多样性情感也是目前人工智能研究的潮流。目前情感识别的研究主要依据生理信号的使用,其中眼动信号应用日益广泛。眼动信号的获取大多通过眼动追踪技术来获取,同时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起,近年来结合眼动追踪的虚拟现实技术使得眼动情感认知分类研究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结合虚拟现实技术的眼动信号情感识别研究较少,在大多数研究中采用多生理信号识别,但是由于多生理信号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我国中小型城市非机动车已成为居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然而非机动车骑行面临着空间连续性差、安全性较低、路权难以保障等问题。尤其是在公交站邻近非机动车道区域,非机动车骑行空间受到公交站几何构造和公交乘客进出站的影响,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交通冲突和安全隐患问题。因此,研究公交站邻近非机动车道骑行者的微观行为,揭示非机动车道宽度、公交站台长度和出入口
相较传统的架空、地下埋设等方式,地下综合管廊能够解决反复开挖路面的“马路拉链”、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是一种着眼长远的绿色发展方式,但因其投资与建设规模大、周期长、运营难度高,复杂、不确定的风险因素贯穿于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建设、运维和移交的全生命周期,极大的影响着项目的最终成功。当前,在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中,按1%-5%的固定比例测算政府财政责任范围内的风险承担支出违背了风险动态变化
楔形桩是一种优良的异形桩,具有节省材料、施工简单、较高单位承载力等优点。与传统等截面桩不同的是,楔形桩中存在楔形角,增大了桩土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桩的承载力。相较于传统的等截面桩,楔形桩具有更好的力学特性与经济效益。然而目前,对于楔形桩及其群桩工作机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针对水平荷载下楔形桩承载性能的研究相对较少。然而在实际工程之中,由于桩基础水平承载能力不足导致的工程事故屡见不鲜。在此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大幅提高,不断增长的车流量使混合交通流复杂度上升,冲突加剧,造成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排放大量的有害物质,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目前自动驾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已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跟车和速度调控等功能,自动驾驶的技术正在不断进步中。同时,自动驾驶对混合交通流(自动、手动驾驶和非机动车组成的混合交通流)中有关指标和通行效益影响的研究还需要不断完善。在混合交通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