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研究冷循环微波对猪脾的消融作用,观察微波消融脾组织的消融形态和范围,探讨猪脾组织微波消融的功率条件、可行性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微波消融脾肿大、脾亢、脾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淤血性猪脾肿大模型的建立6头小香猪行脾静脉干及其主要属支结扎术,结扎前后分别定点测量脾脏的厚度及宽度,并对照。2.冷循环微波消融治疗猪轻型脾损伤的实验研究6头小香猪每只脾脏选择3个点(共18个点)制造脾损伤动物模型。保守治疗组(6个点):局部加压包扎,静脉注射立止血1个单位,观察6 h。微波治疗组:超声实时引导下将微波电极置入脾损伤出血灶内。开启微波治疗仪对其进行微波消融治疗,选择70W/600s和80W/600s各消融6个点,术后观察6h后。3.冷循环微波消融治疗猪脾肿大模型的实验研究建立猪脾肿大模型6只,应用2450 MHz冷循环微波电极行脾消融(每只脾脏消融3点,共18点),能量输出设为60W/600s、70 W/600s、80 W/600s三组,并测温;消融时观察脾局部的改变,消融后实测凝固区的长径、宽径,并计算体积,作统计学分析。4.冷循环微波消融脾组织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4例患者,其中脾肿大、脾亢3例,脾肿块1例。3例脾肿大、脾亢病例在超声引导下行微波消融术,消融功率为80W,消融时间为45~60min。1例脾肿块病例首先在超声引导下行肿块穿刺活检术,随后行微波消融术,消融功率为80 W,消融时间为15 min。结果:1.6头小香猪脾静脉结扎前脾脏的平均厚度为1.65±0.10cm,平均宽度为6.57±0.16cm,结扎后即刻厚度和宽度均显著增加,厚度为2.63±0.12cm,宽度为8.52±0.17cm,结扎前后对照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2.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脾损伤后出血、脾周血肿情况及微波消融治疗情况。微波治疗组凝固止血效果确切,凝固灶呈椭球体。70W/600s组凝固灶长径(4.88±0.16)cm,宽径(1.85±0.11)cm;80W/600s组凝固灶长径(5.86±0.24)cm,宽径(2.47±0.17)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W组较70W组长径和宽径均明显增加,长径增幅略大于宽径增幅。微波消融治疗组术后观察6h,腹腔游离液体未见增多,体征平稳。大体标本观察脾包膜破裂处与微波针进针处距离4-12 mm,平均8 mm,凝固灶均成功覆盖脾损伤处。保守治疗组脾周血肿逐渐增大伴腹腔游离液体不断增多,休克逐渐加重。3.冷循环微波在不同能量条件下消融灶的形态均为椭球形,脾凝固区呈红褐色,表面干燥皱缩;出针后针道无活动性出血,由消融中心向外周依次分别为组织炭化区、消融凝固区、充血反应区和正常组织区。不同区域病理表现各异。实验中分别统计了不同能量状态下消融范围(最大长径、宽径和体积)和微波电极周围温度变化。4.本组4例患者均于术后2h恢复流质饮食,无发热、腹痛等症状,术后检测的血、尿淀粉酶结果均在正常范围。脾肿大、脾亢病例术后复查血常规显示: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术后10d左右完全恢复正常,在随后1个月的随访中未发现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异常下降。结论:1.通过结扎脾静脉干及其主要属支建立的脾大模型是可靠的,基本上满足了脾大微波消融脾组织的要求。2.微波消融脾组织消融灶呈椭球形。3.随着功率的增大,消融灶体积逐渐增加。4.微波消融脾组织后,由消融中心向外周依次分别为组织炭化区、消融凝固区、充血反应区和正常组织区。5.微波消融治疗脾肿大、脾亢及脾损伤是安全、可行的。该技术有望成为临床治疗脾大、脾亢及脾损伤的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6.患者可以很好的耐受而无明显的腹痛、高热、感染等并发症。7.微波消融后特殊的影像学和病理学改变,可作为将来临床上应用微波消融后疗效观察和随访的重要指标。8.本研究尚需通过大样本、多中心、统一标准的循证医学的研究,规范微波消融治疗脾大、脾亢及脾损伤的适应证、禁忌证,同时观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通过长期的随访观察,客观地评价其远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