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世居于甘肃、青海地区的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的民族教育经历了由传统教育到新式教育的演变。在内忧外患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传统教育形式——经堂教育表现出严重的滞后性。由于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传统社会结构、宗教文化、制度习俗、文化价值观根植于民众思想意识深处,并渗透在教育的发展演变中,因此,民国时期兴起的新式学校教育未能取代这些民族的传统教育。民国时期,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民族呈现出经堂教育与新式教育共存共发展的特点。新旧两种教育彼此博弈互动,矛盾冲突不可避免。通过历史考察,我们看到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新旧教育间的博弈互动客观上促进了其民族文化教育的近代化发展进程。同时,我们也从中获得了有关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与民族历史、宗教文化、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等方面关系的经验与启示。本文结构设计如下:第一部分属绪论部分,主要包括基本概念界定、选题缘起和意义阐述、研究状况综述、研究重点和难点部分;从第二部分开始为正文,分五章。第一章,首先梳理了民国时期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的人口与分布状况,其次论述了民国时期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新式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第二章,介绍了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经堂教育,对民国时期这些民族的新式教育的产生过程进行了历史考察。第三章,阐述了民国初期甘青民族教育机构及创办团体。第四章,从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新旧两种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培养目标等方面着手,探讨了民国时期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教育发展中新旧两种教育的博弈和互动。第五章,在综合前文研究的基础上,从尊重民族文化差异与特殊性,注重民族教育发展的独特性,坚持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统一性等方面,总结了民国时期,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新式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与启示。文章最后一部分为全文结语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