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对合肥地区红叶李节肢动物群落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红叶李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动态变化,并利用群落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地统计学分析,系统研究了红叶李主要害虫和主要天敌的相互关系,为合理制定SPM对策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1.根据红叶李节肢动物的营养与取食关系,将群落划分为植食类、捕食类、寄生和中性类亚群落。共调查到物种50种,分属于40科,其中植食类25种,分属于21科;捕食类19种,分属于13科;植食类总群落相对丰盛度为0.9782,其中优势害虫是蚜科Aphididae和肖叶甲科Eumolpidae。捕食类总群落相对丰盛度为0.0208,优势天敌为瓢虫科Coccinellidae和球蛛科Theridiidae。总群落的优势度和优势集中性指数分别为0.9550和0.9126。各亚群落的优势度表现为植食类>捕食类>寄生和中性类。优势集中性表现为植食类>捕食类>寄生和中性类。2.红叶李节肢动物亚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的季节动态与总群落基本一致,随月份呈现波浪式变化趋势。群落多样性指数H同物种数(S)、个体数(N)、优势度(d)、优势集中性(C)、均匀度(J)和物种丰富度(R)关系密切,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多样性指数H同Pielou均匀度(J)相关系数为0.9660,同优势度(d)和优势集中性指数(C)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69和-0.9847,表现出密切相关性。对群落结构参数进行主分量分析和排序表明,个体数、物种数、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是反映群落结构水平的综合指标。3.利用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标对群落进行聚类分析和最优分割,当聚类距离D=1.98时,可以把总群落分为4类:Ⅰ类:3.26、4.23、6.4、6.18、7.16、7.30;Ⅱ类:4.9;Ⅲ类:5.7、5.21、8.26、9.10、9.24、10.8;Ⅳ类:7.2、8.12、10.22、11.5、11.19、12.3、12.7;节肢动物群落的最优分割为3月26日~4月23同,5月7日~5月21日,6月4日~7月30日,8月12~10月8日,10月22日~12月17日,共5段。主成分分析结果为:N、S、H和R对群落的贡献大。4.采用聚集度指标对桃大尾蚜和异色瓢虫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异色瓢虫是桃粉大尾蚜的优势种天敌。施用植物源复合杀虫剂对红叶李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药区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低于对照区,优势度和优势集中性指数高于对照区。1500倍的吡虫啉和500倍的KKY的防治效果较为理想。5.对李肖叶甲种群数量动态进行分析,5月下旬到9月上旬是李肖叶甲成虫的发生时期。用采用地统计学原理分析李肖叶甲的的空间结构,不同时期李肖叶甲种群半变异函数的变程RSD(m)变动范围为65.0287~20.2938,半变异函数拟合模型均为球型,表明李肖叶甲的空间分布属于聚集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