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1年,Ellsberg将当人们同时面对模糊概率和精确概率时,倾向于选择精确概率的现象称为模糊规避。此后数十年中,学者们对这一特殊的决策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多数学者认为“模糊是由相关信息的缺失所造成的,缺失信息较多,则模糊程度较大,熟悉程度自然相对较低”,并以此作为模糊的操作定义。进入上世纪90年代,Tversky通过对经典的模糊规避实验进行改进,提出了“相对无知”理论作为对模糊规避现象的解释。但是,“相对无知”理论在实验中只是将两种具有不同参考信息数量的选项区分为模糊和精确,没有回答当不同选项具有的参考信息数量之间的差异达到什么水平才会导致模糊规避现象的出现。为了说明参考信息数量对模糊规避的影响,本实验设计出三个实验对其进行研究。实验一中,分别在三种不同的呈现条件下验证了模糊规避现象,考察了中国被试是否在不同呈现方式条件下均会表现出“模糊规避”现象;实验二通过因为参考信息条目数量不同控制参考信息数量,分别在有比较和无比较的条件下直接研究参考信息数量对决策的影响;在实验三通过混合使用对象呈现方式和数字呈现方式对参考信息的数量进行间接的控制,观察了同时使用多种呈现方式对模糊规避的影响。经过采用Z检验、卡方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对实验所获得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1)在决策过程中,参考信息的数量决定了模糊规避的出现。当在两个具有不同参考信息数量的选项之间进行选择时,只有两个选项的参考信息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模糊规避;当在多个选项之间进行决策时,参考信息数量最多的一项选择的人数也最多。(2)呈现方式对模糊规避的出项同样有重要影响。被试对数字呈现方式和对象呈现方式的敏感程度不同,当两个呈现方式同时出现在决策任务中时,被试会将利用对象呈现方式呈现的信息作为决策依据。(3)呈现方式和参考信息数量对模糊规避的出现都存在影响,但是二者对模糊规避所产生的作用大小不同,参考信息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4)参考信息数量与被试在该选项上的信心水平之间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