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性”,在哲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由于在西方传统哲学中,“人”的缺失导致西方传统哲学对“感性”的理解是外在的,是与人相分离的,“感性”或被抽象化为人的认识能力,或被直观为感性本体。这种对“感性”的理解一直影响到今天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人们忽视感性问题,不从感性出发去理解马克思哲学。本文尝试从感性维度去理解马克思哲学,从而避免了对实践和人性理解的抽象化。 本文是从西方传统哲学对感性概念的不同解读入手,进而分析产生这种理解困蔽的原因,是源于西方抽象的思维传统,马克思要超越传统哲学,实现哲学向“人”的回归,只能通过感性。马克思以感性作为自己哲学的逻辑起点,从而拉开了超越西方传统哲学的序幕。 在马克思哲学中,感性被赋予了生命意义,感性是人的生命感性,是人的生命活动。在对感性的内涵的理解一节中,本文从感性对人的意义,感性对马克思哲学的意义,以及感性与理性的关系三个角度,阐释了感性的生命内涵。感性是人的生命感性,是与人的生命本性内在联系的;感性是对人才有意义的;人的本性在人的生命感性活动中得以生成和完善;感性是超越于理性之上的,是包蕴、承载着理性的人的生命活动。 本文通过探讨感性的内涵,期望达到对马克思哲学更本真的理解,在人类性的立场反思哲学与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联系,在人、感性、哲学三者关系的具体人性论视域中理解马克思哲学。同时也从感性的维度去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人类性价值及中国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内在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