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道路是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随着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张,大面积的自然地面被硬质道路所替代,改变了原本自然面“降雨-下渗-径流-蒸发”的水文过程,因此造成了诸如城市内涝、水体污染、雨水径流大、雨水资源浪费等问题。而道路绿带作为城市道路的组成部分,在对雨水径流的处理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国内外城市道路雨水利用相关理论研究入手,梳理了相关理论发展过程,概述了城市道路、城市道路绿带、城市道路模型等相关内容,以此作为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以成都市温江区主城区为研究范围,对研究范围内57条道路进行实地调查,总结了调研范围内的道路情况,选取各级道路中道路绿带形式具有典型代表的6条道路进行主要研究。根据实际数据结合相关文献,利用SWMM模型对6条代表道路100米标段进行建模,通过对各道路在各降雨重现期下出流量,出流量峰值时间,出流量峰值流量,地表径流量,地表蓄水量,径流系数,雨水滞留系数,各子汇水区径流量、径流系数等数据分析,以此了解各道路在实际情况下的雨水系统情况。通过现状模拟结果得知道路绿带在雨水管控方面具有很好的影响性和可开发性,为此构建城市道路绿带雨水利用的提升策略,说明道路绿带雨水利用的可行性,提出了设计原则、提升设计流程、提升设计的具体措施、设计目标等。并结合策略,选择生物滞留带、生态种植池、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设施对6条道路进行改造设计,绘制各道路设计前后断面图,并再次运用SWMM模型对设计后各道路进行建模。最后对设计前后的模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借助径流削减率,系统出流峰值削减率,系统出流峰值时间,径流控制率,雨水滞留率等数据评价设计后的城市道路雨水系统情况,最后总结出设计后道路在雨水管控方面的提升效果。基于上述研究过程,得到以下结论:(1)根据现状调研情况,温江区调研范围内道路路幅形式多样、道路绿带形式丰富、道路景观效果较好、基础设施完善,道路排水主要采用“降雨-径流-雨水口-管网”的传统排水模式,道路雨水利用情况不佳,比较落后。(2)根据现状模型模拟情况,温江区城市道路具有一定径流控制能力与雨水滞留能力,但整体管控能力不高,其中可透水绿地率越高的道路,径流系数相对更小,雨水滞留相对更多,加之各道路内绿带面积更多的子汇水区域也有着更好的径流控制率,所以道路绿带在雨水管控方面有着很好的影响性和可开发性。(3)构建城市道路绿带雨水利用提升策略需遵从道路绿带自身特性,依据相应设计原则和设计流程进行,并制定设计目标,有针对性的为各道路绿带选择适宜的海绵城市设施和植物。(4)温江区城市道路绿带雨水利用提升设计需依照策略,结合各代表道路绿带情况,灵活选用各海绵城市设施,合理的对各个设施结构、尺寸、植物配置形式进行设计。(5)根据设计后模型模拟情况,温江区城市道路绿带通过构建的策略进行设计后在雨水管控上取得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情况,道路绿带应该与海绵城市设施进行结合,以达到更好的径流控制率和雨水滞留率,提高对雨水的再利用。温江区城市道路绿带雨水利用提升策略研究所得出的策略及其研究成果,为今后温江区城市道路建设提供一定思路,也为解决城市道路雨水资源浪费问题及城市海绵城市建设起一定推进作用。但具体策略还需在具体实践中得到优化与完善,才能最终实现本研究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