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与家庭功能、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

来源 :陕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8225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北京地铁16号线苏州桥~万寿寺区间隧道受苏州桥桥桩限制,采取叠落形式侧穿苏州桥施工。为了研究叠落隧道施工对邻近桥梁的影响及控制措施效果,首先分析了叠落隧道开挖对邻近桥梁变形的影响规律,然后提出了注浆加固和隔离桩两种保护措施,并对比分析了保护效果,最后通过现场监测对保护效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无保护措施条件下墩柱最终沉降值为14mm,接近桥梁变形控制指标,最大纵向差异沉降(6.2mm)和最大横向
目的探究黄芪、红花配伍是否可以调控肠道菌群影响胆汁酸代谢发挥脑保护的作用,为黄芪、红花的临床应用和药物开发提供数据支持与理论依据。方法1.黄芪-红花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效作用研究: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黄芪-红花组(HQ-HH)和脑心通胶囊组(NXT),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R)模型,再灌注72h后,通过大鼠神经功能、脑梗死体
量子技术将对社会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欧盟启动量子技术旗舰计划,通过量子技术旗舰计划战略研究议程制定详细发展路线,加速量子研究成果的商业应用。本文研究了欧盟量子旗舰的发展历程、四大应用领域的挑战与发展路线、科技资源、创新生态系统,充分分析欧盟量子技术旗舰计划的战略部署。首先,梳理了量子技术旗舰计划的发展历程。其次,分析了欧洲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模拟、量子传感和测量等四个应用领域的挑战及发展路线
目的本课题以羚珠散为研究对象,基于粒子设计机理融合溶剂挥发法的特点改变粉体粒子中间体的存在形式,制备全新结构的羚珠散复合散,实现羚珠散质量均一性、口服顺应性等制剂学性质的优化。对比改性前后羚珠散制剂学性质的变化,探讨经溶剂挥发法-粒子设计技术介导后对羚珠散质量的影响,以期为中药散剂的剂型改进及优化提供研究基础及技术支持。方法1.羚珠散基础物料粉体学性质表征及制剂学缺陷提取:充分表征处方基础物料的粉
目的本研究以现代制剂珠黄吹喉散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制剂所存在的混合不均匀、患者顺应性差、润湿性不强、流动性差等诸多制剂学问题,基于“药辅合一”制剂学思想,通过导入粒子设计技术改善制剂质量,为粒子设计技术,乃至粉体改性技术在中药制剂领域的适应性研究提供参考价值与科学依据。方法1.珠黄吹喉散复方饮片粉体学性质研究及制剂学缺陷提取:系统考察珠黄吹喉散处方饮片在粉碎过程中粉体学性质的变化,规律,提炼导致制
【目的】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好发于婴幼儿,病程长,可迁延至成年。特应性皮炎除引发皮肤炎症外,其引起的慢性瘙痒对患者的生长发育、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临床上对于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仍以糖皮质激素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副作用令患者有诸多顾虑;对于特应性皮炎引起的慢性瘙痒,传统的抗组胺疗
目的:系统研究滋阴毓宫方合助阳暖宫方改善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确切疗效,观察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阴式B超检测结果及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的变化,探讨其是否能够逆转卵巢储备功能,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就诊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的患者,将150例肾虚型POI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分成中药组、西药组、中西医组,每组各50例,分别给予滋阴毓
目的通过信号通路PCR芯片技术,研究肾阳虚证大鼠线粒体功能,探讨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途径在肾阳虚证发生中的作用以及右归丸干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ELISA法测定各项生化指标,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透镜式电子显微镜观察大鼠肾脏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变化;使用ATP含量测定试剂盒进行线粒体ATP含量测定;分离大鼠肾皮质,运用DCFH-DA细胞ROS检测试剂盒进行细胞内活性氧的检测;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以红色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冠心病尤其大多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都表现出血管内皮功能失调、炎性因子升高等特征,内皮功能紊乱已成为预测该类不良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用来治疗冠脉狭窄性心血管疾病的支架系统虽具有一定的近期疗效,但仍存在诸多弊端。生物3D打印(Bio-3D printing,3DP)技术作为生命科学领域最前沿的发展方向,将其应用于医疗行业已是大势所趋。丹参酮ⅡA磺酸钠(sodium tanshinon
目的明确5-脂氧合酶(5-LOX)/白三烯B4(LTB4)通路调控小胶质细胞M1/M2型极化的病理机制;阐明黄芩苷(BC)、栀子苷(GP)及其配伍(BC/GP,7:3)抑制5-LOX/LTB4通路调控小胶质细胞M1/M2型极化的作用机制。方法1.使用脂多糖(LPS)体外刺激BV2小胶质细胞建立M1型小胶质细胞模型,探究BC、GP和BC/GP(7:3)通过5-LOX/LTB4通路调控小胶质细胞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