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影响着社会财富的分配。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杠杆所完成的初次分配将绝大多数的社会财富引向了少数群体的社会阶层,并形成了稳固且强有力的支配力量。另一方面,国家也在此过程中积极着手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救助配套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现已基本形成了以基本生活救助为主体、专项救助为常态、临时救助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这一社会救助体系在矫正“市场失灵”,调整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正在发展中的政策体系,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制度缺陷”。重庆市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中央直辖市,经济发展迅猛,正逐步成为西部地区发展的动力引擎。然而,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现实状况也必然会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多年来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也在暗流涌动。社会贫富差距在逐渐拉大,弱势群体的生活生存问题成为了诱发各类社会矛盾冲突的重要原因,地方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对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当前,重庆市既有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都市城区,又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贫困山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重庆市可以说是现阶段中国发展的缩影。因此,将重庆市作为分析研究对象,来开展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研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及合理性。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梅志力(J.Midgley)、吉登斯(Giddens)、泰勒-古比(RTayor-Gooby)等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在不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提出了关于贫困治理的观点和理论,最终形成了“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发展型社会政策,也就是指在解决贫困问题中采取积极的对策的社会政策。这一理论认中提出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并重,它主张两者应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建议利用社会福利的优点来带动贫困人群的经济水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发展型社会政策在许多西方福利国家得到了具体推行,并产生了积极效果。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应当学习借鉴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优秀成果,以提高我国的社会救助水平,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