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女权主义运动以来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一直是女权主义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为切入点,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主线,通过比较,统计等方法来研究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论文首先对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从语义特征来讲,同一单词,在用于男性时,通常呈中性或褒义;用于女性时,通常呈贬义,甚至与性有关。在熟语方面,许多谚语体现了对女性的蔑视或体现了她们的地位低下。现代美国俚语中,女人被比作食物,植物和动物,体现女人处在被观赏与品味的地位。另一个体现英语中男女不对称现象的是命名与称谓。女性婚后必须随夫姓。而称谓方面,对男子的称呼往往需要体现其社会地位。而对女性的称呼则常常需要通过她们与男子的社会关系体现。对语法的研究表明,当要区别性别时,许多本可指男女双方的未标明性别的职业,要通过加woman/female/lady/madam或man/male变成复合词体现出性别,且人们习惯把地位较高的职业与男性联系在一起。语法上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是“he”的泛指性。即当性别不明时,阳性代词“he,his,him”被用于泛指,使语言中排斥女性。事实上,性别歧视不仅仅在词汇上有所表现,在语言参考资料及大众传媒等方面,男性与女性都是以性别歧视的定势而定义的。 在全面论述了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后,论文作者剖析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形成的根源。从本质来说,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是社会中性别歧视的体现。两者紧密相连。性别歧视的社会内涵反映的就是这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与社会中的性别歧视的本质的关系。具体来说,西方传统基督教都是以男性为中心,带有性别歧视。从社会现实来看,女性被限制在家中从事家务和抚育孩子,而男性在外劳作,成为家中经济的主要来源,因此女性社会地位低下。这必然在语言中体现出来。通过社会化的作用,这种歧视演变成一种社会心理而被理所当然地接受下来。 基于以上讨论,论文还着力探讨如何改变这种歧视。作者认为,改变性别歧视主要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词汇的中性化;(2)阳性代词的泛指;(3)命名与称谓的对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的最终消亡取决于社会变化。只有改变社会结构,即男女真正拥有平等的地位,语言中的平等才能真正实现。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的根本在于实现男女的平等的社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