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卫星城的设想出现得很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然而到后来对卫星城的研究规模却远远比不上各大城市卫星城的发展速度。 我国卫星城的起步比较晚,但发展速度却极为迅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都开始了郊区化的过程,这些城市的中心城区迅速向四周扩展,以北京为典型的许多城市都出现了修环路、摊大饼的现象。很快,一些有识之士就意识到这种同心圆的城市扩张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开始提倡城市分散布局,卫星城逐渐成为大城市发展道路上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当前,各地的十一五规划都正在酝酿中,很多大城市在新一轮规划中都提出了建设卫星城或新城的发展思路。 尽管发展时间不长,中心城区和卫星城之间的关系已经由简单的从属、服务关系向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化,卫星城的职能也逐步走向多元化。但是也有一些卫星城存在着职能定位不当或定位不清楚的问题,导致卫星城之间的重复建设和卫星城的盲目发展。现阶段是否需要卫星城,需要什么样的卫星城,卫星城怎样才能起到调控作用,现实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而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却十分有限,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在此以北京为例做些尝试,希望能为卫星城理论和建设献微薄之力。 卫星城建设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着重从空间结构的角度,论述卫星城对中心城市的调控作用,及由此引出的卫星城数量、规模、职能的确定问题。在论述中借用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空间结构理论、市场营销等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本文的核心观点是:当前我国卫星城主要应通过拦截外来人口,而不是让市中心人口外迁到卫星城的方式,来缓解大城市的压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单一职能的卫星城(如卧城)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卫星城应该向综合性、多职能的方向发展。对卫星城的一切规划、政策都应把握住这一出发点。 文中的创新之处有:系统分析了中外卫星城建设中的差异;将侯景新老师创立的“蛋形模型”与北京卫星城实际相结合,研究北京卫星城的数量、规模问题。系统提出了卫星城职能分类及其决定因素,并据此对北京卫星城的职能分工问题作具体分析。将生命周期理论与卫星城的发展历史相结合,提出了卫星城生命周期演变的特殊性; 本文的结构采用了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 第一章首先界定了卫星城以及与之相关新城、郊区化等概念,以便行文。随后对一些涉及卫星城的已有理论进行简单回顾并稍加评价。 第二章首先介绍了四个典型的国外案例,并在末尾略作小结。而后将中外卫星城发展的背景进行比较,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卫星城调控理念,即以“拦截”为主。 第三章主要从理论上探讨卫星城对大城市的调控作用问题。第一节中,引入了侯景新老师的“蛋形模型”,并作了引申,通过确定卫星城本身有多大的吸引范围,以及这样的吸引力是否足以使中心城区的压力得到缓解。第二节将着重阐述卫星城的职能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即当中心城区周边由多个卫星城存在时,各个卫星城之间应该合理分工。第三节从时间的角度讨论卫星城的生命周期的特殊之处,即卫星城的生命循环不仅是时间上变化,更是空间上的扩展。 第四章结合第三章的内容和北京卫星城的具体建设情况,主要从引力范围、职能分工、生命周期三个角度做实证分析。在文章的最后相应地提出了对未来北京新城建设的几点建议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