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辽宁省6-17岁在校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探讨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决策部门确定青少年精神卫生服务的规模和形式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从本溪、盘锦、东港、清源的6-17岁在校中小学生中,按等比例分层整群的抽样方法随机抽取67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选择学生、家长、教师多方信息人,以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 and difficulty questionnaire,SDQ)及自编基础问卷作为调查工具,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本研究实际调查6358名学生及其家长与教师,学生、父亲、母亲、教师问卷合格率分别为97.24%、98.15%、97.26%、98.46%。在合格问卷中,SDQ信息人完整的为5648人,占调查人数的88.83%。2、辽宁省6-17岁在校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4.62%(学生SDQ结果)、23.07%(家长SDQ结果)、19.99%(教师SDQ结果)和22.10%(SDQ信息人整合后结果);精神障碍患病率分别为6.68%(学生SDQ结果)、4.94%(家长SDQ结果)、4.66%(教师SDQ结果)和9.15%(SDQ信息人整合后结果)。3、情绪障碍方面,学生的SDQ问卷患病率(3.34%)略高于家长的SDQ问卷患病率(2.60%),明显高于教师的SDQ问卷患病率(1.0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行障碍方面,学生的SDQ问卷患病率(3.17%)明显高于家长的SDQ问卷患病率(1.66%),略高于教师的SDQ问卷患病率(2.69%),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动与注意缺陷方面,学生的SDQ问卷患病率(3.14%)略低于家长(3.17%)和教师(3.45%)的SDQ问卷患病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辽宁省6-17岁儿童青少年三大精神障碍总的患病率为9.15%,情绪障碍的患病率为5.13%,品行障碍的患病率为5.77%,多动与注意缺陷障碍的患病率为0.76%;城市的患病率(9.80%)略高于农村(8.47%),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的患病率(11.02%)显著高于女性(7.3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升高。5、16-17岁、健康状况差、家庭经济困难、父亲心理问题、母亲心理问题、受到父母情感虐待、母亲受虐、经常考试紧张、学习成绩差等9个因素与情绪障碍患病呈统计学关联(p<0.05);11-15岁、男性、健康状况差、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父母离婚或分居、母亲心理问题、受到父母情感虐待、受到父母躯体虐待、在校孤独、老师情感虐待、学习成绩差等11个因素与品行障碍患病率呈统计学关联(p<0.05);11-15岁、男性、寄养、受到父母躯体虐待、母亲心理问题、老师情感虐待、受同学欺负等7个因素与多动与注意缺陷障碍患病率呈统计学关联(p<0.05)。结论1、SDQ功能影响评分比症状评分的意义更大,是否存在功能的损害直接影响着患病率的高低;以功能影响为主,而不是依赖于症状影响,才能更好的区分有临床意义的精神障碍。2、不同信息人对各类型精神障碍提供的信息侧重点不同,多信息来源能合理地评价精神障碍,避免单一信息人遗漏或隐瞒信息、低估患病率。3、辽宁省6-17岁儿童青少年三大精神障碍总的患病率为9.15%,城市的患病率略高于农村,男性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升高。4、精神障碍的发生与儿童青少年自身因素、家庭环境、童年不良经历、学校生活等多方面因素相关,不同精神障碍的侧重点不同,所以精神障碍的预防需要从多方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