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由于脑动脉严重狭窄及各种原因导致的血管闭塞、脑血流阻断,而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功能缺损状态,称为急性脑梗死,其最佳的治疗方法是迅速有效的溶栓治疗。在急诊行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有少部分患者在DSA检查中全脑血管并无明显异常,即DSA无明确责任血管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而此类患者却真实的存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分析此种情况存在的可能原因是:DSA检查分辨率有限,无法识别的深穿支血管病变;或血管内栓子自然溶解,进而无法发现小梗死。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关键所在是及早溶解血栓、促使血管再通、挽救缺血半暗带,使脑血流供应恢复,同时这也是急性期动脉溶栓的理论依据。目前,关于DSA无明确责任血管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可否及时进行动脉溶栓治疗等问题,学术界存在很大的争议。国内外关于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的报道很多,而DSA无明确责任血管患者的溶栓治疗的相关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全脑血管造影DSA未见明确责任血管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动脉溶栓治疗是否安全有效,以便为今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提供重要的依据。资料与方法本文研究对象来源于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神经内科,2004年3月至2011年10月间行动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66例,其中DSA造影检查未见明确责任血管的患者50例;选取同时期未行动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以相同条件1:1匹配作为对照组。分别按照有无责任血管、是否行动脉溶栓分组研究,统计急性脑梗死DSA无明确责任血管患者的流行病学情况、高危因素、发病常见部位等,采用NIHSS量表评估患者入院时病情和溶栓后恢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的预后,mRS≤2分视为预后良好,依照标准对各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预后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66例行动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全脑血管造影DSA无明确责任血管者50例(50/266,约18.8%)。(2)50例无责任血管组患者基本特征为:平均年龄为55岁,发病集中在50~60岁年龄段,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发病危险因素前3位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其中高血压发病的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09),发病多为较严重的高血压病。(3)50例DSA无明确责任血管组患者,溶栓后24h后,复查头部MRI显示出现相应新鲜梗死病灶的36例(36/50,约72%),最常见发病部位为基底节区(约24%)。(4)50例DSA无明确责任血管组患者,与216例有明显责任血管患者比较,溶栓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溶栓后24h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及发病3个月预后的差别,结果全部有统计学意义(P<0.001)。DSA未见明确责任血管的患者3个月的预后良好者(mRS≤2)44例(44/50,约88%)。约2.0%患者溶栓术后出现症状性脑出血并发症。(5)50例无明确责任血管组患者,与50例对照组患者比较是否溶栓对预后恢复的差别,结果显示溶栓治疗预后恢复更显著,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DSA无明确责任血管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溶栓治疗,疗效显著,约88.0%的患者预后良好。(2)本组无责任血管的患者特点:年龄集中在50~60岁;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主要表现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者多见,常见责任病灶为基底节、放射冠、脑桥。研究发现约72%的无责任血管患者动脉溶栓后复查头部CT/MRI出现责任病灶。(3)仅约2.0%的患者术后出现症状性脑出血并发症,DSA无明确责任血管患者行动脉溶栓治疗较为安全。(4)本研究样本量偏小,尚需扩大样本量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