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疾病,属于中医“肺痨”、“痨瘵”范畴。我国是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在近几年并未得到明显而有效的控制,反而随着现在人们生活工作压力逐渐增大,城市人群密集,流动性增大,空气环境污染,居住条件恶变,女性节食减肥、糖尿病、HIV感染等诸多因素,导致结核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且有逐年增高趋势。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的病患又占结核病中较大一部分人群。然而支气管结核因其起病缓慢,症状多样、缺乏特异性,常易被漏诊或误诊为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癌等而致病情延误,造成不可逆的支气管管腔狭窄或闭塞、阻塞性肺炎甚至肺毁损。如肺结核、支气管结核控制不及时,严重者结核菌沿气道播散,更甚者出现气管结核、会厌恶结核,喉结核。目前临床已有肺结核、支气管结核、喉结核、肺损毁同时存在的患者,其生活质量大大下降,预后差,严重影响患者工作甚至心理健康,这类患者以痰菌反复阳性居多,因其存在传染性,其家人、朋友、同事潜在感染的机率明显上升。肺结核及支气管结核均属于祖国医学的“肺痨”范畴。中医对肺结核的认识比西医早而且逐渐深化,千百年来从未中断对该病的治疗方法探索,近年来国内应用中医药治疗的报道日渐增多,在治法、方药以及与抗痨西药结合和实验研究方面都有不少新进展。但是对于支气管结核的中医研究目前较少。本课题拟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通过归纳不同性别在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中医证候的分布差异,以期为中医药辅助治疗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提供新思路。临床研究: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的发病机制和特点,归纳临床常见症候及证型。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收集2011年2月-2013年4月,在309医院结核科确诊的200例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的患者,通过调查、收集符合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诊断标准病例的症状、体征、舌象及相关临床检测指标,在中医学辨证施治指导下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如聚类分析,试探讨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的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及诊断标准,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结果:在本研究中,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患者中咳嗽患者占总患者的94.50%,其中以中、重度咳嗽为主,主要表现为连声咳(61.91%)和间歇咳(27.51%)。在189例咳嗽患者中,晨起较重和夜间较重患者占总患者的57.67%,白天较重患者只占8.47%,主要以晨起或者夜间咳嗽为主;干咳患者在所有患者中占62.96%,并且56.09%患者会出现咳引胸痛的情况。122例患者出现咯痰症状,占总数的61.00%,说明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患者以少痰和无痰为主。在具有咯痰症状的122例患者中,以咯痰白色为主,黄色和痰中带血为次;80例(65.57%)患者咯痰困难,42例(34.43%)患者咯痰容易;105例(86.07%)患者咯痰容易,并且7%的患者少有或几乎无哮鸣音。有87.50%的患者出现了发热的症状,并且68.00%患者主要表现为低热,提示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患者以低热为主,多为38℃以下,提示肺阴亏虚,并且机体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阴虚阳盛。在全身症状中,乏力和盗汗的患者比较多,分别占84.50%和69.00%,其中以轻、中度乏力为主;而潮热、五心烦热、失眠等症状的发生率均不高,分别为:13.00%、31.50%和37.50%。研究结果显示,在所纳入统计的症状(不含舌脉)中,按出现频率≥50%的症状依次为咳嗽、发热、胸闷、乏力、消瘦、气短、盗汗、咯痰难、胸痛、咯痰。在舌象按出现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腻苔、白痰、薄苔、黄苔。200例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患者,虚实分型提示以虚证为主,虚证明显多于实证,虚实夹杂者最少。这主要是由于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属于慢性病,以虚为多,主要是阴虚,但往往也可见虚实夹杂的表现。研究结果表明,200例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患者可辨证归纳为七种类型依次为:气阴两虚(33.00%)>痰热壅肺(19.50%)>肺阴亏虚(15.50%)>阴虚火旺(12.50%)>气滞痰瘀(11.50%)>阴阳两虚(4.50%)>肺肾气虚(3.50%)。与肺结核的分型比较可知,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分型增加了气滞血瘀和痰热壅肺。结论: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辨证分型以虚证居多,进而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病久阴伤及阳,则可见阴阳两虚,提示在临床治疗中,在养阴生津的同时,可根据不同证型注意给予益气、化痰药物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