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内外频繁发生食品中毒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广大消费者、政府和行业组织所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民健康,甚至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1,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着变化,水产品因具有低脂肪、高蛋白、营养平衡性好及味道鲜美等特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消费水产品也经常导致食源性疾病,正因如此,水产品的安全性愈来愈受到关注。我国是水产养殖和水产品消费大国,水产品质量和安全对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促进社会稳定,促进外贸出口,保持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3]。水产品中存在的主要危害有:致病性微生物、寄生虫、毒素、化学残留及重金属超标等等,其中微生物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影响水产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水产食品中可能存在多种能够引起人类肠道疾病的致病性弧菌,其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VP)是引起沿海地区食物中毒爆发的常见病原菌之一[4,5]。每年夏秋季是副溶血性弧菌最适生长季节,也是其引起食物中毒的高峰期。人如误食染有此菌的水产品,很容易被感染,潜伏期一般2~26h,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呕吐和发烧等,水样粪便,少数呈血水样或粘液血便,严重的可能会危机生命[6]。
本文通过研究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特性,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与鉴定方法,比较副溶血性弧菌临床分离株、环境分离株及食品分离株在一些主要生化指标上的差异,最后应用PCR技术建立产TRH的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方法,并初步证明了脲酶阳性和产TRH的副溶血性弧菌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关于副溶血性弧菌生物学特性和检测方法的建立的研究为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尤其是致病性的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提供理论基础。
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
1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副溶血性弧菌生长条件
通过单因素分析,确定最适于副溶血性弧菌VPJ33生长的pH、温度和盐度。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三个因素对VPJ33生长的影响,用Design-Expert软件进行响应面分析,优化VPJ33的培养条件得到了菌体生长模型,以及取得模型最优值时各因素的水平。结果表明,VPJ33的最优培养条件为:pH8.41、温度34.1℃和盐度2.47%;菌体生长过程中,pH和盐度以及pH和温度对VPJ33生长的交互作用显著,盐度和温度对VPJ33生长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菌体生长模型达到显著水平,可以对VPJ33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为其它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的生长条件提供参考。
2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鉴定
利用TCBS和科玛嘉两种选择性培养基从60份海产品中初筛得到27株疑似副溶血性弧菌,经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27株均为副溶血性弧菌,其中22株是从鲜活水产品中分离得到,5株从冷冻水产品中分离得到。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的应用提高了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鉴定的准确性,并且减少初筛的工作量。PCR技术为进一步准确验证副溶血性弧菌提供了补充方法。
3水产品、环境及临床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生化性状比较
比较了3种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的溶血试验、脲酶试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和阿拉伯糖利用试验4种生化性状,临床分离株的溶血试验阳性率最高,超过90%,水中分离株接近80%,食品分离株不足50%;临床分离株的脲酶试验阳性率接近10%,其它2种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未发现阳性菌株;临床分离株和水中分离株枸橼酸盐利用试验的阳性率均超过90%,食品分离株仅达到70%;临床分离株和食品分离株阿拉伯糖利用试验的阳性率在90%左右,水中分离株为80%。为根据生物学性状的差异追踪不同样本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和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菌的判断提供理论基础。
4产耐热直接相关溶血素的副溶血性弧菌PCR检测及其表型分析
TRH是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本文运用PCR技术成功建立了检测产耐热直接相关溶血素(TRH)的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并应用该方法从1株标准株和其它3种不同来源的37株副溶血性弧菌中的13株扩增出0.5kb的trh基因特异性扩增带;产TRH的副溶血性弧菌中1株标准株,13株分离自腹泻病人排泄物或呕吐物;并且产TRH与尿素酶阳性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之间的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结果认定尿素酶阳性是产TRH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的表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