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3D城市景观测度及对城市活力的影响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n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规模和建设体量持续增长,城市空间集聚使得生产要素集中,城市变得越来越拥挤,可用于开发建设的土地越来越少,建成区的无序蔓延和扩张、耕地流失、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逐渐受到城市居民的关注,城市发展方式由“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成为历史必然。城市景观所构成的空间作为承载与聚集城市要素的重要场所,其理想的空间形态和感知与丰富的城市活动息息相关。随着城市立体化不断发展,城市景观对城市活力的影响机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面对未来高密度高容积率的3D城市,如何打造生态优先、活力宜居型城市,成为城市建设领域的时代命题。将城市景观研究作为实现城市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前提,不仅有助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社会,还可以实现城市活力宜居目标。同时,在多源城市数据分析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如何科学、客观、精确地开展3D城市景观研究,厘清城市景观与城市活力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回应当前城市活力宜居发展的需求,应对城市景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当前城市建设与管理领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目前,学术界在城市景观形态表征、测度计算及与城市活力的关系分析等研究中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对城市景观的研究往往在二维平面中展开,通过立体垂直视角对3D城市景观开展的测度及与城市活力的关系研究鲜有讨论,具体体现在:第一,以往基于二维平面的景观指数测度缺乏严谨性。由于传统的二维空间作为三维地形表面地形的投影,基于二维平面测量与计算所得的景观格局是立体城市景观压缩后的平面信息,因此无法真实描绘三维城市景观形态在空间上的连续波动特征。大多数研究并未对垂直维度视角下的景观指数进行定量测度,导致垂直维度的景观信息缺失,无法开展三维城市空间中城市景观空间特征分析。第二,以往基于主观数据的景观指数缺乏可靠性。由于个体对城市景观的感知不同,以往基于对城市景观感知的主观问卷调查方法,缺乏具象描绘景观视觉感知质量和空间感知水平的能力。同时以往研究者基于二维平面主观判断所得的权重,赋值后进一步削弱了不同地形梯度下的特征集合在垂直维度的空间异质性,导致以往基于主观问卷访谈数据的景观指数缺乏可靠性。第三,以往基于影响因素、线性因果的分析缺乏普适性。大多数研究使用的分析方法局限于基于线性回归的系数值及显著性分析,对于现实城市问题中的非线性、非因果关系讨论缺失,对特征与特征之间的交互关系的讨论不足,由此导致地形特征与景观指数间的交互作用及与城市活力关系的研究空白,基于线性因果推断的案例研究在不同地形特征的交互作用下对城市活力的影响结论各异,研究结果的普适性较弱、可比性有限。鉴于此,本文将多源城市数据应用至3D城市景观研究领域,从多空间尺度测度、多维度评价视角对3D城市景观及与城市活力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为3D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提供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框架和针对性的决策支撑。首先,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结合紧凑城市及新城市主义理论、景观都市主义理论、景观感知理论、还原论与层次观、活力论与整体论进行理论分析,并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做出批判性总结与讨论,从而构建出符合本研究需求的理论分析框架,为3D城市景观测度及与城市活力的关系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紧接着通过研究区的典型性分析,将重庆市建成区确定为本文研究区域,科学运用城市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对城市建成区进行提取,经研究尺度选择后,构建出3D城市景观指数测度体系。其次,本文通过景观指数分析法,对3D城市景观空间形态进行测度与评价,从城市景观地块尺度分析三维指数与二维指数的差异性,并从不同的地形梯度视角对3D城市景观空间形态进行分析,明确研究区3D城市景观空间形态在垂直维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并对3D城市景观空间形态空间分异特征展开探讨。再次,本文提出并运用两种新的3D城市景观感知算法:3D城市景观可达性算法、3D城市景观可视性算法,从城市景观建筑尺度和不同的地形梯度对3D城市景观感知进行测度与评价,明确研究区3D城市景观感知平面维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垂直维度的空间分异特征。然后,本文通过构建基于多源数据融合、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和SHAP值解译法的3D城市景观-城市活力相关性模型,通过3D城市景观指数与地形特征交互作用,揭示3D城市地形、3D城市景观与不同城市活力组成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机制。最后,本文通过不同区划分类下3D城市对城市活力的影响研究,归纳不同视角下有益于城市综合活力提升的3D城市景观特征,对城市活力提升导向下的三维城市空间治理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结合多学科理论基础,构建契合立体化城市发展的3D景观指数体系,提出基于“3D城市景观空间形态-3D城市景观感知-3D城市活力影响”的研究框架,不仅优化和丰富了3D城市景观领域的理论研究,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对以往基于二维平面的城市景观研究数据、指数、测度方法、模型进行校正和优化,揭示了3D城市、地形特征、城市景观与城市活力间复杂的关系,提高了测度结果的精度,拓展了相关城市研究的思路,为政府因地制宜开展3D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提供理论与决策支撑。
其他文献
云南是我国共祖神话最多、流传最广泛的地区,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各民族共祖神话生成想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各民族共祖神话中蕴含着最初的共同体历史记忆,揭示了在共同的生存应对中形成的相互依存、并存共生的历史图景。共祖神话的产生及传扬,促进了族际跨文化认同和共生意识的形成与强化。深入解读和探索共祖神话的历史成因,可以发现其蕴藏着各族际之间如何跨越族群边界认同而成为一个区域共同体的地方性路径。云南各民族共祖神话
期刊
恶性肿瘤是威胁着全人类生命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迄今为止,对恶性肿瘤治疗仍面临十分巨大的挑战。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是造成免疫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解除免疫抑制是提高免疫治疗的主要方法。铁死亡作为一种新开发的肿瘤细胞死亡模式,激活铁死亡对肿瘤免疫疗法具有促进效果,因此如何高效地诱导肿瘤细胞发生铁死亡有望克服传统治疗手段的局限性。得益于实体瘤的增强渗透滞留效应(EPR),纳米材料被开发成具有长血液循
学位
钛及钛合金植入体由于优越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骨和口腔种植学中最常用的材料。然而钛植入体表面的生物惰性导致植入体与组织的骨整合差,易引发植入体松动和移位,缩短了植入体的使用寿命。尤其在骨质疏松症病理条件下,该缺陷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优化钛基植入体表界面性能,并探究植入体表界面调控细胞代谢和分化的相关分子机制对开发新型钛植入体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鉴于此,本论文融合了微弧氧化技术及简易的水热法
学位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在国家深厚的民族文化总体氛围中孕育与发展的,历史悠久,并且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为了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以及弘扬民族文化,国家多次举办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其对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阐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现状、发展以及特点入手,针对当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以板鞋竞速为例,提出了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期刊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不断应用和普及,网络中产生了大量形式各异且具有极高价值的数据信息,如电商评论、监控记录、聊天记录等。其中,文本类型的数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这些数据往往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如何有效、快速、准确地从这些数据中挖掘出隐含的情感信息,为政府管理、企业决策、用户消费等提供服务,正是文本情感分析任务所追寻的目标。文本情感分析是指利用各类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等技术提取文本中的
学位
三峡库区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是后三峡时期库区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科技内容。城市设计作为管控城市物质形态、提升空间环境品质、优化城市人居风貌的有效技术工具,在库区建设中有着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与东部平原地区相比,三峡地形地貌构成复杂、生态环境脆弱而敏感、人文和历史积淀深厚、地域文化独特而丰富,聚居空间顺应自然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持续演进,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域性城市形态,具有高度生态、文化和社会发展
学位
运动感觉是人手动作灵活、精准控制的关键。截肢后缺乏运动感觉极大地影响了手部运动功能的重建,并已成为肌电假肢手弃用的重要原因。因此,为肌电假肢手提供有效的运动感觉反馈已成为假肢手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肌梭是肢体运动感觉的主要感受器,运动阈值上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诱发肌肉收缩可以激活肌梭产生运动感觉传入冲动,上传至中枢神经系
学位
近年来得益于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肿瘤纳米诊疗器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基于核酸适配体的体内外肿瘤标志物检测及成像系统、基于基因药物递送、光热治疗和纳米催化的肿瘤治疗系统展现出了巨大应用潜力。受到生物样品中肿瘤标志物的丰度限制以及复杂生理环境的干扰,这些纳米诊疗器件面临靶标和激活选择性差、生化物质可及性低和诊疗基元协同度低等问题和挑战。具有界面活性、化学反应活性、光热转换活性的聚多巴胺(PDA
学位
进入到21世纪,在全球化背景下“回归对城市社会与文化的关注”与“应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成为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文化”俨然成为保护的核心,“人”的地位逐渐提高,“以人为中心”的保护观念已经成为遗产保护领域发展趋势,而对原住民与其社区的关注也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作为一个以少数民族回族聚集的历史街区,西安回坊见证了西安旧城空间更新和社会文化变迁发展的历程,这里有着接近3.5万原住民,其中
学位
高速公路建设引致的环境问题经常是多点、多链、多域,建立健全环境制度是化解这些问题的关键。时至当前,我国已积累了丰富的高速公路环境治理经验,但有关的环境污染始终存在,制度体系越来越表露出路径依赖特征。高速公路建设环境影响的相关制度一旦通过路径依赖锁定在某种状态中,就难以注入新理念、新体系、新机制。换言之,制度复杂性和主体多样性,使得高速公路建设的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根本性消除。基于此,本研究聚焦于我国高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