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卒中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居民健康和生活水平的主要疾病。目前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治疗方法是超急性期溶栓治疗;但对于不明确发病时间者,溶栓治疗难以实施。觉醒型卒中便是一类睡眠中起病,且发病确切时间不明的疾病。国外资料显示,觉醒型卒中占卒中比例在8%-38.9%之间,中国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和临床随机、对照治疗资料。目的:本研究旨在总结觉醒型卒中患者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分型(CISS)病因分型与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预后等特点,以期为进一步临床研究的拓展和潜在可行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09月(12个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脑梗死的发病时间,分为觉醒型卒中组和非觉醒型卒中组。按照CISS分型将两组患者病因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穿支动脉疾病、心源性卒中、其他病因和病因不确定5种不同的亚型,并对其病理生理机制进行分析。记录患者的NIHSS评分、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心房纤颤、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脏病、脑梗死和先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吸烟史及饮酒史、家族史等卒中传统危险因素,分析其在各组患者中所占的比例。记录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辅助检查结果(包括头颅CT、MRI等,血管评估:颈部血管超声、TCD、CTA、MRA及DSA);对不同亚型的觉醒型脑卒中患者采取个体化规范治疗;随访采用发病后3个月门诊复诊方式,了解所有患者生存及死亡情况,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计算各组患者的死亡率和生存率。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采用x±s进行描述,变量资料应用t检验,缺血性脑卒中不同病因型亚组间各种危险因素的构成比及不同性别CISS亚型分布构成比的比较采用卡方2c检验,以P<0.05提示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1承德地区觉醒型卒中约占新发缺血性卒中患者12.01%;男性为主,男:女=48:13;年龄最小和最大分别为21岁女性和89岁男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0.80±10.09岁,50岁以下13例,51岁-69岁之间40例,70岁以上8例;危险因素:高血压病46例,吸烟史35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30例,高脂血症26例,糖尿病25例,长期饮酒22例,心房纤颤8例,未见心脏瓣膜病变患者。2据CISS分型觉醒型卒中组成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77.05%(47/61)、穿支动脉疾病3.28%(2/61)、心源性卒中8.20%(5/61)、其他病因3.28%(2/61)和病因不确定8.20%(5/61),其中病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所占比例最高,而发病机制以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23/47)和动脉-动脉栓塞(11/47)为主。心源性卒中在女性患者比例较高(23.08%,3/13),男性较低(4.17%,2/48)。3觉醒型卒中患者NIHSS评分0-21分,4分以下者32例,提示小卒中(NIHSS评分≤3分)可能为觉醒型卒中主要类型;病灶分布为前循环35例,后循环23例,前后循环均受累3例,提示睡眠状态可能为后循环受累较其他时间段比例高。4觉醒型卒中后循环发病比例较non-WUS组高(P<0.05);两组死亡率类似,但觉醒型卒中神经功能恢复较差(P<0.05)。结论:1承德地区觉醒型卒中占全部卒中比例低于欧美国家水平,与日本相似,提示地域或种族分布特征。患者以男性为主,发病年龄早,部分患者具有影像指导下溶栓效果良好的特点。2承德地区觉醒型卒中患者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性为主要病因,发病机制以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为主,与国外报道以小血管病变机制存在明显差异;传统卒中危险因素在觉醒型卒中患者常见。3觉醒型卒中患者长期预后较差;鉴于其后循环发病比例高,临床结局较差,存在探索影像(多模式CT或核磁共振)指导下觉醒型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模式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