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X+的”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句式,同时也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主要立足于第二语言习得角度,研究汉语“是+X+的”结构,从观察分析学习者有关“是+X+的”结构的偏误语料入手,进而归纳偏误与解释偏误,并反观汉语本体研究,再从习得策略方面提出建议,旨在促成留学生习得汉语“是+X+的”结构。首先,我们回溯了先贤时彦们对汉语中的“是”、“的”和“是+X+的”结构的研究成果,确立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即有关“是+X+的”结构的八类句式,且阐述了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并对本研究作了可行性分析。其次,关于“是+X+的”结构习得偏误的研究,我们分别从中介语语料库和专为研究所设计的《问卷调查》入手,通过定量分析的原则,统计考察数据,推导习得顺序,确立了“是+X+的”结构偏误类型,并对偏误进行了描写和解释。再次,基于对“是+X+的”结构偏误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反观汉语本体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对本文界定的八类“是+X+的”结构句式从句法、语义、语用和阶层结构方面进行了分层考察与描写,明晰了“是”与“的”在“是+X+的”结构中的隐现现象与句法成分的之间的互动关系,区别均具备已然义的“的”与“了”,概括了“是+X+的”结构与“是+X+了”结构凸显和转移焦点的规律,并对结构中“X”的属性与主语数量进行了描写,在语义模式下讨论了含有变量成分的“X”与“主语”的论元类属关系。明确“是+X+的”结构的这些语法区别性特征,有助于指导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减少偏误的发生。最后,从认知角度出发,关注汉语学习者个体的认知差异,针对“是+X+的”结构提出切实可行的习得策略,结合内隐和外显认知,通过图式理论分解“是+X+的”的语义模式,列出聚合阵列使学习者推衍“是+X+的”结构的语法功能。此外,注重“是+X+的”结构的教学语法中的层次性与渐进性,合理安排教学难度,遵循习得顺序,藉此帮助学习者获得使用“是+X+的”结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