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老年中晚期肝癌的临床发病特点及中西医综合治疗对生存期的影响,寻找老年肝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探讨中西医结合模式在老年中晚期肝癌治疗中的应用时机和获益程度。研究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本院肿瘤科近5年收治的老年中晚期肝癌病人,从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病例共99例,①将全部病例治疗模式分为中医药治疗、微创治疗(TACE±RFA)+中医药治疗、系统药物治疗(全身化疗/靶向药物)+中医药治疗3个治疗组合。通过Kaplan*Meier方法统计不同治疗组合的生存期,探讨各种治疗组合的疗效差异。②将患者按照临床分期分为3组,治疗模式归纳为中医药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在不同分期中运用两种治疗模式生存期差异,比较两种模式下患者的不同获益程度。③并选定22个相关预后因子,用COX回归模型作多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子及保护因子。结果总体资料分析99名老年中晚期病人以60-69岁年龄段为主,男性居多,2/3有肝炎病史,过半数有肝硬化及各种合并疾病。最常见的中医分型是肝盛脾虚证,其次为肝肾脾虚证;ⅡB期及以ⅢA期均以肝盛脾虚证为主,ⅢB期以肝肾阴虚证为主。Child-Pugh分级人数A级>B级>C级。临床分期人数ⅢA期> ⅡB期>ⅢB期。病理类型中肝细胞癌占75.3%,胆管细胞癌占24.7%;过半数病人肿瘤大小超过5cm且位于全肝;近半数有门静脉癌栓,发生于主干者数量较分支多。3种治疗组合的人数微创治疗(TACE±RFA)+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系统药物治疗(全身化疗/靶向药物)+中医药治疗;分期为ⅡB及ⅢA期的病人选择中西结合疗法多于中医疗法,分期为ⅢB期的病人选择中医疗法较多。生存分析3个治疗组合的远期疗效:微创治疗(TACE±RFA)+中医药治疗、系统药物治疗(全身化疗/靶向药物)+中医药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9个月,8个月和4个月;其中微创组及系统药物组与中医药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1);微创组与系统药物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ⅡB、ⅢA及ⅢB期选择中医治疗模式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0、5及2个月;而选择中西结合治疗模式的中位数分别为12、8和3个月。临床分期为ⅢA期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的生存期比单纯中医药治疗长,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因ⅡB期选择中医治疗及ⅢB期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的病例数太少,造成组间不均,未进行统计学显著性比较。预后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99、ALP、病理类型、门静脉癌栓、中医分型、临床分期、肝功能分级、微创治疗与患者生存率相关(P<0.05)。余年龄、性别、肝炎史、合并症等13项指标,对生存期影响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对上述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9个因子行COX回归模型分析,最后筛选出CA199、门静脉癌栓、肝功能分级、中医分型为PLC中晚期病人的独立危险因素。微创治疗是独立保护因子。且CA199异常者比正常者危险性高;门静脉主干癌栓比无静脉癌栓危险性高;肝功能分级C级比A级危险性高;中医分型肝肾阴虚证比肝盛脾虚证危险性高;无微创治疗者危险性较有微创治疗者高。结论1、60-69岁为老年中晚期PLC高发年龄段,病毒性肝炎合并肝硬化是老年PLC的主要病因。2、老年中晚期PLC最常见中医分型为肝盛脾虚型,晚期及终末期病人以肝肾阴虚型多见。3、老年中晚期PLC病理类型以肝细胞癌为主,但胆管细胞癌占24.7%;且具有瘤体偏大,部位广泛,伴门静脉癌栓等特点。4、微创治疗(TACE±RFA)+中医药治疗及系统药物治疗(全身化疗/靶向药物)+中医药治疗均比纯中医药治疗对生存期的延长更有益。5、微创治疗(TACE±RFA)+中医药治疗与总体无微创治疗患者相比,可以提高老年中晚期PLC的累计生存率,与其他治疗组合相比有明显差异。6、系统药物治疗(全身化疗/分子靶向)+中医药治疗与总体无系统药物治疗患者相比,可能对提高老年中晚期PLC的近期生存率有益。7、对于老年临床分期为ⅡB及ⅢA期的PLC患者,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提高累计生存率,其中以中医药配合微创(TACE±RFA)治疗可能是其获得较长生存期的治疗组合。8、年龄,性别,肝炎病史,肝硬化,合并症,AFP、AST、ALT、ALP、GGT水平,肿瘤大小、数目、部位等因素对老年中晚期PLC的预后没有明显意义。9、微创治疗是老年中晚期PLC的保护因子,有延长生存期的作用。10、门静脉癌栓,CA199水平,中医分型中的肝肾阴虚证,肝功能分级,临床分期等是老年中晚期PL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可以缩短其累计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