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逃逸问题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injia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肇事后逃逸的行为屡见不鲜,极大地威胁和侵犯了公民的生命安全,并加大了司法机关查处肇事案件的难度。为严厉打击交通肇事逃逸行为,1997年刑法将“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分别规定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两者的含义以及相关的罪质认定问题也作了具体的界定。然而,立法的粗糙和《解释》的缺陷,引起理论上的巨大争议。因此,系统地研究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及其相关问题,对刑事立法的完善和实践中的正确司法意义重大。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基本问题,探讨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含义、主客观特征、常见的表现形式和性质等内容,以期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从整体上有一个正确的把握。第二部分为对现行法律规定的“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探析,涉及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分析;“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性质是情节加重犯;“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兼含故意与过失两个方面;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带离现场后隐藏或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的定性问题;第三部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案件的共同犯罪问题研究,重点剖析了交通肇事罪共犯论的理论缺失,从一个侧面论证设立新的罪名弥补立法缺陷的必要性。第四部分为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应成立新的罪名,即交通肇事逃逸罪。分析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应成立新的罪名的原因主要是,“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违反法定的保护现场义务、救助义务和报告义务,具有刑事可罚性:论述了设立交通肇事逃逸罪的理论意义,主要是基本解决《解释》第5条第2款认定交通肇事罪共犯的问题,避免在先行行为是否包括犯罪行为的问题上再争论,避免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性质和在“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上继续争议;探讨了新罪名的处罚范围、性质、罪名、罪状。
其他文献
进入新时代以来,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的管理日趋规范、素质稳步提高、结构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能力显著增强、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存在数量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
近几十年来,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大发展,人类社会的文化与民众心理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其基本趋势是个人主义正日益流行,传统的集体主义则相对式微。这种变化不仅表
朝鲜族传统的风俗信仰、生产方式、审美观念影响了建筑艺术表达,在朝鲜族民居中,没有太多的刻意装饰,多以结构线条为基础的骨骼框架,体现结构本身的美。整个建筑以建材的原色
为探究LED蓝光处理对辣椒采后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采用强度为14μmol·m-2·s-1的LED蓝光(470 nm),在温度25℃、相对湿度80%条件下,对采后新鲜绿辣椒和红辣椒分别进行蓝光照
大型岩质滑坡一般具有高位、隐蔽性强、高速远程等特点,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揭示其形变历史和发展演化规律,可以为类似滑坡灾害的早期识别提供参考。收集了近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地质勘探系统逐步由过去计划管理的事业单位向企业化经营过渡。对于地勘组织来说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挑战,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管
不同于德国刑法第23条第3款,日本刑法并未将不能犯作为未遂犯的子项加以对待,而是从根本上排除了不能犯的可罚性,并认为在不能犯的情形下并不存在实行行为的着手。于是,在不
有研究结果表明,孔隙比是影响土–水特征曲线(SWCC)的直接因素,而应力状态是通过孔隙比影响SWCC的间接因素。然而相关文献中关于孔隙比对SWCC影响的试验研究,一般只控制了试
我所于一九七二年在总结双轮手扶除草机存在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的缺点,和吸收群众用东风—2型机动插秧机改制中耕机经验的基础上,开始研制以水田中耕除草为主,适应多种水田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单排与双排缝线桥修复大型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关节镜下修复治疗的91例肩袖撕裂患者,单排修复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平